童年陰影!鬼月盤點經典恐怖片 網推爆「這部」:看完不敢吃肉

▲今年鬼凶氣猛凡間不安寧。(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明天就是鬼門開。(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記者朱祖儀/綜合報導

明(29)日是農曆鬼門開,雜誌《觀.臺灣》最新一期內容就以「怪談」為主題,談論1946年-2020年的經典恐怖片,其中一部電影掀起不少網友討論,許多人看了直說「這是我的童年陰影」,甚至有人看完之後,很長一段時間不敢再吃肉。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粉絲專頁26日發文分享《觀.臺灣》最新一期內容,表示怪談和傳說一直都是不少人最喜歡的故事類型,過去經常透過文字、聲音和圖像傳達恐怖刺激的內容,影視產業日漸發達後,也有許多以此當作題材的影視作品,初期多以「傳統誌異故事」或「犯罪刑案」當作題材,觀眾可透過恐怖、殘忍的內容,得到刺激或娛樂。

1957年電影《基隆七號房慘案》就是取材自日治時期的男性與妾合謀,殺妻並分屍的謀殺案;1970年代台灣則有多部作品以《聊齋誌異》、《太平廣記》為題材。直到被稱為「鬼片之王」的導演姚鳳磐拍攝第一部時裝鬼片《鬼嫁》,跳脫改編文學的框架,台灣恐怖電影才出現不同發展;1980年代香港的殭屍電影則是結合民間傳說、武打等元素,同時《周成過臺灣》、《林投姐》等含有台灣在地元素的電影也相繼出現。

其中1993年的電影《人肉叉燒包》引起最多的討論,該片在宣傳上強調「改編自真實刑案」,包括八仙飯店滅門案及鰂魚涌福昌樓殺人放火案,提高整體的恐怖感,一上檔便轟動華語影壇,在香港票房超過1500萬港幣(約新台幣5719萬元),男主角黃秋生更因此榮獲第1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有影評指出,「這部電影不只切開了人體,也赤裸地呈現了現代化社會的現實與殘忍」。

▲人肉叉燒包是不少人的童年陰影。(圖/翻攝自Facebook/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少人看完後,紛紛在下方留言表示「小時候本來很喜歡吃叉燒包,結果不小心看到這部片子後,至少有十年不敢再吃」、「看了這麼多片,我覺得最可怕的是人肉叉燒包」、「嚇爆!這部直接影響叉燒包的銷售量」、「這部真的是童年陰影」、「小時候一直在想,所以八仙飯店除了人肉叉燒包,還有出其它料理嗎」、「這個真的是經典,到現在還是不敢吃叉燒包」、「小時候看了這部,讓我不敢吃包子;吃包子只吃皮,肉餡丟掉」。

也有網友分享其他經典的恐怖影視作品,「還有《生人勿近之邪花》,電視很愛播」、「我覺得最恐怖是《鬼新娘》,那首她的眼光什麼的想到就怕」、「印象中還有拍廣州殺人魔的電影,好恐怖」、「盲女72小時」、「還有一套類似的續集,一樣是邱禮濤導演,一樣是秋生哥,一樣是叉燒包的《伊波拉病毒》」、「兒時看的《七月十四之不見不散》,從此不敢看恐怖片」。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