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被「活生生剝皮」劇烈抽搐!他目睹凌遲酷刑:魚會掉淚就好了

▲▼重傳LOGO。菜市場,生鮮,海鮮,魚,魚販,海產,水產(圖/記者周宸亘攝)

▲多數人吃海鮮追求的就是新鮮。(圖/記者周宸亘攝)

記者朱祖儀/綜合報導

不少人吃海鮮都追求新鮮現殺,不過你可曾想過海洋動物背後承受的痛苦?資深媒體人陳志東透露,先前曾到漁港採訪,當時目睹魚販在剝皮魚活著的狀態下把皮剝掉,「每剝一下,都能見到剝皮魚劇烈抽搐,那是一場凌遲酷刑」,他不禁感嘆「如果魚蝦螃蟹會哭會叫會掉眼淚就好了」。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陳志東在臉書分享經歷,表示當年到漁港的時候剛好是剝皮魚產季,他看著和河豚一樣「嘟著嘴」的剝皮魚,傲嬌的模樣又可愛又想揍。這時有一名婦人看中了剛撈上岸的大剝皮魚,沒想到下秒老闆就在魚還活著的狀態剝掉牠的皮,「在那天之前,我一直以為剝皮魚的『剝皮』兩字是名詞,那天後才知道它是動詞」。

▲有魚販會在剝皮魚還活著的狀態下把皮剝掉。(圖/取自中研院/台灣魚類資料庫)

陳志東透露,當時剝皮魚已經被剝掉2層皮,還在不停掙扎著,露出魚肉的部位滲出一點血斑,魚腮不停急遽張鼓,他雖然不是魚,但也能深刻感覺到痛苦。他好奇問為何不先把魚殺死再剝皮,但魚販只回「那樣不好吃啦」,且持續剝掉魚皮,「每剝一下,都能見到剝皮魚劇烈抽搐,那是一場凌遲酷刑」。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陳志東表示,他沒有要責難魚販老闆,但「海鮮就是要鮮活料理才新鮮,這是長久以來大家的共同迷思」,只能感嘆對於豬、羊、雞、鴨,在台灣都已有明確宰殺規範,但百密一疏且觀念持續錯誤的是魚,對於海鮮,人類總是無所不用其極的殘忍且覺得理所當然,活吞章魚、活剝蝦殼、活刮魚鱗、活剝魚皮,辦黑鮪魚季吃黑鮪魚、辦旗魚季吃旗魚。

▲陳志東PO出幾年前去綠島潮間帶拍到的小烏賊。(圖/陳志東授權提供)

陳志東不禁感慨,「如果魚蝦螃蟹會哭會叫會掉眼淚就好了,這樣大家就會知道它們也會痛」,可惜牠們即使痛苦加身仍是一號表情。他在文末就提到,動物社會研究會正舉辦「成為動物的光」活動,希望透過活動能讓這些魚蝦未來在生命終點的那一刻,跟家禽家畜一樣有規範,讓牠們不要那麼痛。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少網友看完後也相當有感觸,表示「外國都是一刀送走才開始料理,現在怎麼還有這麼殘忍的料理觀念」、「剝皮魚的剝皮是動詞,我也是今天才知道」、「就跟吃大閘蟹一樣,我們會先幫牠洗香香,然後泡入冰水中讓牠呈現休眠狀態再蒸…」,也有人說,「聽你這一形容,雞皮全起來,不敢吃這魚了,好恐怖」,但陳志東指出,「其實多數都是死了才剝皮的。但確實不少魚販觀念都覺得活活剝皮才鮮美,觀念需要導正」。

以下為陳志東全文:

剝皮魚的痛

這些年採訪,有幾個畫面會不時在腦中想起。剝皮魚是其中之一。

有一年到漁港,正值剝皮魚產季。剝皮魚跟河豚、翻車魚一樣都是魨形目,也跟河豚一樣嘟著嘴,問題是它的臉很長,嘟著嘴看起來一臉傲嬌,是那種讓人看了又可愛、又想揍的卡通臉。

但那天看到不是它的可愛,而是有一尾大剝皮魚剛由漁船打撈回來,新鮮上岸,一位婦人看中,於是老闆在剝皮魚還活著的狀態下動手剝它的皮。

剝皮魚一定要剝皮,因為它的皮既厚且硬無法食用,食用前一定要先用刀劃開一個口,再用手把魚皮剝掉,也因此得名「剝皮魚」。

在那天之前,我一直以為剝皮魚的「剝皮」兩字是名詞,那天後才知道它是動詞。

我看到時,它身上已被剝掉兩道皮,正奮力掙扎著,露出魚肉的部位滲出一點血斑,魚腮不停急遽張鼓,即便人跟魚是不同物種你都能感覺它有多痛。

我問老闆:「怎麼不先把它殺死再剝皮?這樣魚很痛吧!」老闆沒聽出我的焦慮,簡單回答「那樣不好吃啦」同時持續剝皮,每剝一下,都能見到剝皮魚劇烈抽搐,那是一場凌遲酷刑。

完全沒有責難魚販老闆之意,「海鮮就是要鮮活料理才新鮮」,這是長久以來大家的共同迷思。那一刻我只感覺無能,不可能搶著買下,也不可能奪過刀快速減輕它的痛苦,於是只能看著那魚在眼前掙扎,而耳邊一直傳來的就是魚皮被活剝時那清脆的「刷、刷、刷」聲響。

■如果魚會哭就好了

對於豬、羊、雞、鴨,目前台灣都已有明確宰殺規範,但百密一疏且觀念持續錯誤的是魚。

我們很難想像現代還有人會去活吃猴腦、活吃蛇肉、辦大象節吃大象,辦台灣黑熊節吃黑熊,但對於海鮮,人類卻無所不用其極的殘忍且覺得理所當然,活吞章魚、活剝蝦殼、活刮魚鱗、活剝魚皮,辦黑鮪魚季吃黑鮪魚、辦旗魚季吃旗魚,這對多數漁民與美食家來說都非常理所當然。

屠宰要平和且快速,這件事非常重要,因為那是動物福利,而且深刻影響到肉質。 人在驚恐時會大量散發腎上腺素,動物也一樣,如果死前那一刻過度驚恐,會造成其體內乳酸過高形成「水漾肉」,屠體出水慘白;若是死前長時間遭受驚恐虐待,過度消耗醣份會導致死後肉質無法正常酸化,因此成為肉色暗沉的「乾硬肉」。不論水漾肉或乾硬肉都不可能好吃且易腐敗,想要有最好的肉質,人道飼養與人道屠宰是唯一的方法,否則之後的冷鏈、熟成與高明烹調都沒有意義。

如果魚蝦螃蟹會哭會叫會掉眼淚就好了,這樣大家就會知道它們也會痛,但現實是,這許許多多的海洋生物明明苦痛加身,卻永遠只有一號表情,總是安安靜靜。

活締是好方法,重點在於它是技術活且花時間,不一定魚販都有能力或都會願意,也不見得適用於每一種海洋生物。

動物社會研究會正舉辦「成為動物的光」活動,前幾天玉敏問我7月底能否跟他們合作一場線上講座,跟海洋大學黃之暘老師一起談談水產動物的問題,我說好。雖然不知能幫什麼忙,但如果透過參與活動,有機會讓這些魚蝦未來在生命終點的那一刻,能跟家禽家畜一樣有規範,讓它們不要那麼痛,那會是很好的事。

也歡迎大家了解一下這活動,多認識一點經濟動物的處境。https://www.tapctw.org/sparkchallenge

全文已獲授權刊登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