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謎之數字」決定壽命長短!出生開始倒數3200 歸零即死亡

▲▼人類、手掌、人權。(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新的科學研究可能解開人類等哺乳類動物壽命的「神秘密碼」。(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記者張寧倢/綜合報導

維康桑格研究所(Wellcome Sanger Institute)是英國一家非營利的基因組學與遺傳學研究機構,其研究人員近期針對老虎、人類等16種哺乳類動物進行基因研究,結果顯示不同物種從出生到死亡的生命周期中,發生的「基因突變總次數」差不多都是3200次,只要耗盡變異的次數動物壽命也將走到盡頭。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項被發表於《自然》期刊上的研究針對貓、黑白疣猴、狗、雪貂、長頸鹿、馬、人、獅子、裸鼴鼠、兔子、老鼠、環尾狐猴與老虎等一共16個哺乳類物種的DNA變化進行分析,也就是關於身體成長與管理的相關指令的「基因變異」。一般壽命不到4年的老鼠,每年大約經歷了800次的基因突變;狗每年基因變異次數在249次左右;獅子160次;長頸鹿99次;人類平均則為47次。

研究者之一的卡根(Alex Cagan)博士說,研究中所有物種在生命終結時基因變異次數「差不多都是3200次。」BBC報導稱,意即壽命短的動物基因突變的速度更快,也更快用光這3200次、類似「生命額度」的基因變異次數,而面臨死亡。研究人員接下來正準備將研究對象擴大至哺乳類以外的其他物種,例如壽命超過400歲的格陵蘭鯊魚等魚類物種,希望能弄清楚這種基因變化的徵象是否適用於所有的生命。

報導也提到,癌症科學中的「佩托悖論」(Peto's paradox),指的是大型長壽動物擁有更多細胞也活得更久,細胞發生癌變的機率理應更高,但實際上這些動物的癌症比例並沒有特別多。卡根博士說,這項研究發現壽命更長的動物基因突變率較為緩慢,例如長頸鹿和裸鼴鼠體型相差數千倍,但由於壽命差不多,基因變異率也相近,有助於解釋「佩托悖論」。不過,這只是一部分的可能性,並不能完全解答癌變問題。

►20分鐘聽懂《Wow世界熱鬧什麼?》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