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轉型已成社會共識 李世光拋「4面向」助產業減碳

▲工研院副總王人謙(左1)、工研院長劉文雄(左2)、經濟部長王美花(左3)、工研院董座李世光(右2)、經濟部技術處長邱求慧(右1)。(圖/工研院提供)

▲工研院副總王人謙(左1)、工研院長劉文雄(左2)、經濟部長王美花(左3)、工研院董座李世光(右2)、經濟部技術處長邱求慧(右1)。(圖/工研院提供)

記者吳康瑋/綜合報導

面對氣候變遷威脅,各大企業積極推動綠能與減碳,工研院今(15)日舉辦「打造淨零時代競爭力」論壇,工研院董事長李世光指出,淨零轉型已是社會的共識,將成為臺灣發展的新動能,沒有人是局外人,必須各界齊心合作迎接挑戰;團隊運用跨領域的創新研究和科技研發,從碳管理平台、服務團、人才、技術等四大面向,提供企業一站式購足的關鍵解方。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李世光指出,今後世界面臨大危機是氣候行動的失敗,若不能解決,將危及經濟、產業與下一代,而台灣是出口導向國,淨零減排不僅是國際道德要求,將氣候變遷這個「灰犀牛」變成「金牛」,未來30、50年後的台灣,才能一天比一天更好。

李世光指出,「永續碳管理平台」為全臺產業碳足跡資料最豐富的資料庫,橫跨超過20種產業,累積多年超過一萬筆資料,可協助企業盤查碳排量,跨出執行淨零的第一步。「淨零碳排服務團」從企業教育、碳排健檢、淨零輔導到新技術導入及新商模建立,以全方位一站式客製化方式,協助企業提升減碳競爭力。

針對減碳相關人才不足,工研院也建置「臺灣淨零創新產業地圖」,提供最新的淨零情資,並將成立「淨零永續學校」,擬定淨零學習地圖,培養綠領人才。工研院長劉文雄表示,科技研發在我國的「2050淨零排放路徑」中扮演重要關鍵,創新的減碳科技,可以讓產業兼顧經濟成長與環境永續。

劉文雄表示,工研院作為推動淨零碳排的平台,以技術、科學的思維,從「能源供給」、「需求使用」、「低碳製造」、「環境永續」等四大面向,提出淨零碳排解方,並建立優質綠能組成專利池,提供國內廠商「淨零碳排」專利完整解決方案及多元化服務,協助產業加速減碳轉型步伐。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劉文雄表示,在「能源供給」面,團隊研發「工業製程餘氫發電及純化回收技術」已與半導體大廠帆宣系統科技及亞氫動力合作,將製程中無法利用的副產氫回收再轉換為電力,以額外提供廠區每年數億度的潔淨電力;在「需求使用」面,則與日本電信商KDDI開發「沉浸式冷卻邊緣資料中心技術」,透過關鍵散熱技術,讓高耗電量的伺服器系統等設備減少逾4成耗電量。

劉文雄表示,在「低碳製造」方面,團隊開發「智慧減碳排程系統」,透過智慧減碳排程系統,幫助長榮海運降低碳排、提升調度;而在「環境永續」方面,團隊開發的「二氧化碳捕獲再利用技術」,捕獲產業製程煙道氣所排放之二氧化碳。

工研院表示,發展高效能二氧化碳吸收劑配方,可整合工廠餘熱和再生能源有效降低製程成本,目前已與多家廠商合作。並以二氧化碳作為原料,轉化為高經濟價值的新型的聚氨酯樹脂材料,除具有更優異的化學及物理性能外,不使用具毒性異氰酸酯,兼具有環保減碳效果,可應用民生化工領域,目前已與國內廠商合作開發應用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