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青天是貪官?墓中挖出1寶物「價值千金」 尋常人根本買不起

▲▼ 包青天 。(圖/翻攝自騰訊新聞)

▲螢幕上的包青天 。(圖/翻攝自騰訊新聞)

記者蔡儀潔/綜合報導

「黑臉包公月牙印,心如明月照妖鏡」。北宋時期的包拯以清廉公正聞名於世,被後世稱譽為「包青天」,還被奉為中國司法之神。不過,1973年包公墓被開挖,因裡面竟有一個名貴寶物,包公因此被懷疑其實是「貪官」,這個說法讓後代憤怒不已。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提到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清官,想必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包拯。直至今日,仍有不少影視劇以包公的事蹟為題材創作,他也經常被塑造為面色黝黑、額頭有一個象徵著青天的「彎月牙」,一副鐵面無私的形象。

據史料記載,包拯出生於999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肥東)人,官至從二品樞密副使、朝散大夫、給事中、上輕車都尉,封東海郡開國侯、食邑一千八百戶、食實封四百戶,賜紫金魚袋;贈禮部尚書、諡號「孝肅」。

宋史指出,包拯性峭直然,惡苛刻。事實上,他的確鐵面無私、為民請命,所謂閭里童稚婦女亦知其名,剛直強幹、整頓吏治、舉賢任能,在他彈劾下被降職、罷官、法辦的權貴大臣不下於30人。

▲合肥包公園內的包公墓。(圖/維基百科)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包拯1062年離世,死後依然受到世世代代尊敬,被稱譽為「包青天」,更將他奉為神明崇拜。不過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千年文物受到前所未有之浩劫,其中批臭清官的謬論風潮盛起,清官被視為「比貪官更壞」、「具更大欺騙性」的批鬥對象。

在此時期,包公成為眾矢之的,遺址文物受到嚴重的破壞,位於合肥市的包公祠被洗劫一空,塑像被粉身碎骨,後裔世代相傳保存下來的包公畫像和《包氏宗譜》付之一炬。

包公墓及包氏宗族墓群1973年被強行「遷墳」,相關人員為搶救文物只能成立一個「包公墓清理發掘領導小組」進行包公墓的挖掘與清理。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沒想到,挖掘人員在其中一個小墓穴中發現了一副極為精緻的「金絲楠木的棺槨」。據悉,金絲楠木是一種極為珍貴的木材,價值千金,有「國木」之稱,尋常人家來說很難負擔得起。

此外,棺材的底板兩側還有6個大鐵環,用來固定絲帶幫助牽引棺木,在古代,這叫做「執紼」,是給朝廷重臣的極高待遇,且墓誌銘雖已殘破不堪,但還有一行字寫的很清楚「宋樞密使增禮部尚書孝肅包公墓銘」,似乎間接證明此墓穴真的是包公墓。

▲開封包公祠內龍頭鍘、虎頭鍘和狗頭鍘 。(圖/維基百科)

由於在大眾的普遍印象中,包拯為官清廉,過著極為拮據的生活,按理來說,他不應有金絲楠木傍身,因此有人開始質疑,包公並不是一個清廉奉公的好官,相反可能是貪官。

為探究金絲楠木背後的秘密,專家進行進一步考察,最終發現,這座墓葬中,並沒有完整的包拯遺骸。其中一人表示,此處並非真正的包拯墓葬,而真正的包拯墓則在不遠處。

專家還請包公的後人拿出《包氏族譜》進行比對,結果族譜上清楚標出了墓圖,包公就被安葬於主墓之中,而不是這個偏僻的小墓。

另外,野史指出,包公因過去得罪不少高官,死後為了不遭到報復,所以出殯那天,從家裡抬出21口棺材迷惑眾人,分別安葬在不同的地方。

據記載,包公及其家人的遺骨之後因族人害怕文革迫害,另行偷偷安葬而不知所終,僅留下曾送往北京進行鑑證的34塊包公遺骨,現存於新建的包公墓園。

另一相關古蹟「包公井」原址亦搶救未果,於1986年成為合肥市第四中學的一幢五層樓宿舍,1985年重建包公墓園於合肥市內包河南畔林區內,保留了舊墓群的包公遺骨及文物,1987年落成,與包公祠緊緊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