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單外送背後都有一段經歷 二寶爸走出低谷「跑Uber Eats外送是我人生支柱」

▲▼uber eats,外送合作夥伴,外送,美食。(圖/über eats提供)

▲Uber Eats 外送合作夥伴用暖心服務成就你我的便利生活。(圖/Uber Eats提供,下同)

記者張惠媛/台北報導

滑開手機、幾分鐘就可以決定餐點,下單之後,不用出門也能有熱騰騰的美味食物送到家,甚至只要點過幾次,APP就會自動出現符合喜好的選擇,下決定的過程更有效率,減少如「海底撈針」而遲遲拿不定主意的狀況,搭載AI人工智慧科技的 Uber Eats 外送平台,彷彿比另一半更了解你的口味,儼然成了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AI摯友」。其實,每個AI摯友都是由千人千面所構成,每一張臉孔、每一位外送合作夥伴,背後都有著動人的故事,一段又一段的經歷,編織出一張綿密的網,他們也用暖心服務,成就了你我的便利生活。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外送到一半突然決定衝一波!美髮師帶上工具環島說走就走

▲隨時可以上線接單、沒有區域限制的特性,讓蕭修和想出發就出發。

原本正一如往常在彰化接單外送的蕭修和,突然冒出「去環島吧」的想法,於是他便在餐期過後毅然決然地回家收拾行李,踏上一個人的環島旅程。從事美髮業十多年的修和,去年離開熟悉的工作領域,長期下來的工作倦怠,讓他決定暫時轉換跑道,因此便在老家彰化社頭開始了 Uber Eats 外送合作夥伴的新身份,本來就喜歡騎車亂晃的他,在冒出環島的想法之後,也藉此機會發揮自己的專業,帶上簡便的衣物與剪髮工具出發。「 Uber Eats 的經營方式就是不分區域、不限時段,隨時隨地都可以上線接單,想到說去環島也可以跟美髮做結合,像異業結合這樣,所以就決定去找老朋友,幫朋友剪頭髮,路上還能一邊接單。」修和說道。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發揮美髮專業,蕭修和正在號召同業且有在跑 Uber Eats 的夥伴一起策劃義剪行動。

環島途中,修和不吝於和店家或消費者分享自己的計畫,「我每天行李收一收就上線接單,也有在保溫箱旁邊寫說我正在環島,店家都很熱情地關心,送餐給客人的時候客人也會跟我說環島加油。」服務業出身的修和表示,自己在取餐或送餐的時候都會秉持著服務業該有的態度,而以前就經常隨公司前進偏鄉義剪的他,也正在尋找夥伴一起策劃義剪,「希望是同業又有在跑 Uber Eats ,大家一起騰出時間去花東的養護中心、育幼院、部落義剪」,尤其是花東地區的部落人口外流嚴重,期盼義剪行動能為部落注入活力。

走過低谷重拾自我 二寶爸跑外送為孩子扛起一片天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曾跌入低谷,胡大中離開不合適的職場環境,改做Uber Eats扛起家計。

曾經歷詐騙、背上債務、身心健康出狀況,但為了兩個孩子,只能努力扛起家計⋯⋯。胡大中在創業過程中遭詐騙,突然背上大筆債務的他,前一刻還意氣風發地開創事業、下一刻卻突然跌進低谷,這陣逆風吹得他措手不及,也罹患了憂鬱症及躁鬱症,「做程式開發的工作常常加班、壓力很大,又需要一直動腦,加上辦公室的環境很封閉,當時已經有在兼職做 Uber Eats 外送,醫生建議我辭掉工作,因為外送比較單純,也不用一直動腦,現在我已經專心做外送一年了,這一年來,憂鬱症幾乎痊癒。」身在低谷,大中不認輸地努力脫身,聽從醫師建議、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藉由 Uber Eats 讓自己脫離過去充滿壓力的工作環境,「兩個孩子是我最大的支柱, Uber Eats 是我生活上第二個重要的支柱。」

▲很拼,是為了讓孩子安穩成長。

「憂鬱症雖然痊癒了,但是躁鬱症卻是會跟隨一生,這也是為什麼醫生叮嚀我要好好吃藥、恢復正常作息的原因。在躁期的時候,我就是個工作狂,如果沒有大量消耗體力的話會晚上睡不著,但是幾天躁期之後又會迎來兩天鬱期,這兩天,我什麼事都不能做,完全沒有力氣,一般職場環境不可能接受這樣的狀況,所以我曾經很痛苦。」大中大方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而對於外送能否有足夠收入的擔憂,大中也表示自己有評估過,「我算過,其實跟我現在的收入差不多,但是時間更彈性,也更符合我的需求,外送就是一分努力一分收穫,而且還有獎勵制度,只要用心做就有回饋,現在的家庭開銷都靠 Uber Eats 的外送工作。」說自己總是「很拼」的大中,偶爾也會跟外送夥伴一起玩接單率挑戰,良性競爭讓自己工作起來更有動力。

透過做 Uber Eats 外送,大中努力走過人生低谷、找回前進的動力,更能同時兼顧家庭與工作,他也表示, Uber Eats 提供了很棒的平台,讓無法適應一般職場環境的人,有另外一種選擇,在逆風中前進的大中,目前已經完成近七千趟的外送,縱然「很拼」,但就像他說的:「只要能讓孩子安穩成長,一切都值得。」

送餐也送暖!設計系女孩手作春聯、書籤 撫慰人心也療癒自己

▲因養傷而無法銜接工作,俞宛伶邊跑 Uber Eats 邊自學程式語言。

轉換跑道、職業銜接的空窗期人人都曾遇過,但在環島途中意外碰上車禍而無法順利銜接下一份工作,這種無力感,俞宛伶有很切身的體會,「為了養傷,我無法順利銜接工作,所以等到傷口好一點之後,我就先加入成為 Uber Eats 外送合作夥伴,我不僅可以增加收入,還可以擁有自由調配時間,我都在餐期尖峰時段出門,其餘時間就會補足自己的技能,現在我還在自學程式語言。」雖然意外受了傷,但在養傷期間,她做的事卻更多了。

▲俞宛伶學設計出身,過年時也親手製作春聯送給消費者。

年僅26歲的宛伶學設計出身,因為在外送途中經常感受到店家及消費者對外送員的暖心關懷和互相尊重,「碰上下雨天,店家也會跟我們說騎車小心、穿暖一點,甚至會問我有沒有吃飯,還會多準備一份餐點請我,很多客人點餐後會在備註欄寫慢慢來、騎慢一點,甚至會寫說如果需要可以借廁所,有時候還會跟客人聊起來,變得有點像朋友一樣。」接收到這些溫暖的善意後,她也希望自己可以回饋給更多人,因此她在聖誕節及過年期間都準備了手寫卡片、手作春聯、書籤等小物,隨著餐點一起送到消費者手上,「有媽媽帶小朋友取餐,小朋友看到就很開心,有時候警衛也會關心我的小禮物是哪裡來的,說是自己做的還被稱讚。」

▲隨身攜帶酒精+奇異筆,就是為了讓消費者更加安心。

貼心的宛伶在疫情期間,也會習慣隨時噴酒精、定時消毒保溫箱,並隨身攜帶奇異筆以利在包裝上註記,「畢竟是送吃的,自己如果是消費者也會希望可以乾淨衛生」,宛伶更分享自己剛開始接單的時候,還不太會使用系統,但客人都很有耐心地等待她確認餐點內容,甚至是第一次收到小費時的快樂,都令她印象深刻,她也期許自己「能夠站在服務者的角度,體恤對方的需求,對陌生人多一點體諒。」


看似平凡無奇的外送餐點,在你的手機裡可能就是一張收據,但每一單外送,都是由一位位充滿故事的外送合作夥伴用心守護才能抵達目的地, Uber Eats 讓消費者可以輕鬆購買需要的美食、生鮮商品,而對外送合作夥伴來說, Uber Eats 提供了不同現狀、不同位置的人多一項選擇,透過修和、大中、宛伶的故事,我們看見每個人都能擁有適合自己的機會,而 Uber Eats 平台,造就了這些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