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傳奇1/閃光一次少7年壽命! 與千年古蹟「莫高窟」禮貌相遇

記者任以芳/甘肅敦煌報導

大陸甘肅敦煌是一座讓人心神嚮往城市,如果沒有沿著古絲綢之路行走過,難以想像這裡藏有世界藝術寶藏「莫高窟」,在此存在千年之久。《東森新媒體ETtoday》記者前往採訪這座1656年歷史知名石窟,洞內雕塑、壁畫華麗生動,但考量保護文物,遊客被要求進入「洞窟內」不能拍照,因為閃光一次洞窟「少七年壽命」,帶您一探究竟。

▲初唐莫高窟第96窟, 窟外紅色木構窟簷高達45米,依靠山崖而建,氣勢。(圖/記者任以芳攝)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世界藝術遺產「莫高窟」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敦煌八大奇景之一的「莫高窟」又稱千佛洞,和雲岡石窟、龍門石窟被譽為大陸三大石窟。「莫高窟」位於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東麓,是集建築、雕塑、繪畫於一體的世界聞名藝術聖地。

根據唐代《李克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記載,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一位僧人樂僔尋鈔修行之路,行經月牙泉附近,突然見到遠方出現刺眼的萬丈光芒,有如千佛顯現。循著光芒指引,來到現今鳴沙山下,樂尊開鑿第一個石窟,開啟「莫高窟」。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時敦煌是絲綢必經之路,從魏晉南北朝開始,有錢人為求出入平安捐錢修建洞窟;也有不少佛教徒來此修行,依照經典故事鑿洞,用簡陋的工具雕刻描繪對佛國的想像。《東森新媒體ETtoday》記者採訪沿途看到大大小小洞穴,沒有開放南面早期是苦行僧修行地方,北面洞窟是主要創作地方。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莫高窟內壁畫、塑像的創作,都是古時虔誠信眾對佛國想像 。(圖/翻攝 中新網)

▲唐朝武則天時期,莫高窟藝術創作到達巔峰。 (圖/記者任以芳攝)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與千年歷史「禮貌」相遇

到了唐朝武則天全盛時期,莫高窟留下1千多尊洞窟佛像和壁畫,直到元代洞窟逐漸荒廢。近千年以來,莫高窟歷經地震、洪水、風沙和戰亂都幸運地保存下來。但清末時期,世界寶藏「莫高窟」被發現了,吸引西方考古學家和探險者,千年古蹟遭遇無法彌補的傷害。

稍有良心的探險家以買賣方式收藏文物,許多佛像、佛經典籍、絹畫、刺繡被大量偷渡到國外;絕大部分的獵奇者對古蹟毫無敬畏之心,任意破壞,砍斷佛手佛頭,徹底踐踏「莫高窟」獨一無二的藝術價值。

隨著抗戰結束,悲傷佛國「莫高窟」終結被破壞悲慘命運,變得更加殘破。後來經過大陸政府多年搶救,如今只剩下700多個洞穴。早期全面開放,如今為了延續文物壽命,「莫高窟」採取預約制,設立人流上線,每一組參觀團只能依照當天隨機安排,最多看4到8個洞窟。

《東森新媒體ETtoday》記者採訪時,親眼看見石窟壁畫遭到塗鴉,各國「到此一遊」的字跡,佛像遭斷頭、缺手缺腳,讓人心疼。帶隊的解說員也多次提醒,「千萬不能拍照!閃光一次讓文物壽命少七年。」

▼ 莫高窟早年受到人為破壞,現在限制觀光人潮,洞窟也會上鎖 。(圖/記者任以芳攝)

▲ 十多年來,大陸敦煌研究所努力修復古蹟,延續莫高窟生命。(圖/記者任以芳攝)

敦煌研究院修復「悲傷佛國」

這座曾被視為人間佛國的淨土,遭遇太多人為破壞,變得殘破不堪。1944年,大陸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安排專職人員管理和壁畫臨摹。1951年更名敦煌文物研究所,對危岩進行加固。1961年「莫高窟」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經過千年歲月「莫高窟」壁畫開始氧化發黑、掉色,最常見的病害也有起甲、空鼓和酥鹼。半個世紀以來,敦煌文物研究所與日、美等國合作,加強石窟、壁畫、塑像病害的科研修復和防治工作,多年下來「莫高窟」大多數的洞穴窟有良好改善。

另外,遊客呼出的二氧化碳都會讓文物致命。近年,所有洞窟設置「二氧化碳偵測器」,一但濃度超標就會警示。記者也觀察,解說員離開洞窟都會上鎖,防止被入侵破壞,讓洞窟古蹟稍微喘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