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平權不應有別 奇美醫院結合科技與人性建構完善安寧療護

▲今年世界安寧日的主題是「安寧平權~每個生命都重要」,不遺棄任何一個人,善終權不應有別。(圖/記者林悅翻攝,下同)

▲今年世界安寧日的主題是「安寧平權~每個生命都重要」,不遺棄任何一個人,善終權不應有別。(圖/記者林悅翻攝,下同)

記者林悅/台南報導

每年10月第二個星期六是「世界安寧日」,2021年是10月9日,到這一天凡有提供安寧療護的國家,都會舉行不同型態、規模的活動,彼此串聯呼籲執政者與社會大眾,共同重視安寧療護發展與國人善終的權利。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奇美醫學中心緩和醫療中心主任柯獻欽指出,每年的世界安寧日都會訂定主題,今年的主題是「安寧平權~每個生命都重要」,不遺棄任何一個人,善終權不應有別,不論病人的種族、性別、年齡、疾病、宗教、居住地與社會階層,只要有安寧緩和治療的需求,我們就必須儘量提供協助。

「趨吉避凶,離苦得樂」是人生在世的基本原則,為促進全球重視末期病人的自主意願與醫療權益,減輕病人臨終前的痛苦,避免無效醫療延長病人自然死亡的過程。從全人關懷的角度,以多元化推廣方式舉辦活動,旨為提升民眾對安寧療護的認知,共同呼籲重視末期病人與家屬的身、心、靈照顧需求,了解安寧療護的意義。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柯獻欽主任說,從2020年初以降,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已將近兩年,許多罹患新冠肺炎的臨終老人,由於家人也往往也在隔離觀察中,無法陪伴在病人床邊,病人常常在孤獨無助中,孤獨地走向人生的終點。住在安寧病房的末期病人,即使不是罹患新冠肺炎,因為國家提升防疫等級而禁止探病,造成病人與家屬的焦慮。由於無法面對面互動,奇美醫院運用視訊、音訊擴音等科技來促進溝通,幫助病人和家屬一起討論,了解他們在生命即將走到盡頭時,需要什麼以及重視什麼、所希望的臨終方式。結合科技與人性建構出更完善的安寧療護系統,讓更多人擁有真正的善終。

2021年的世界安寧日,奇美醫院邀請到蘭嶼雅布書卡嫩居家護理所負責人希婻‧旮拉印(張淑蘭)護理師,來分享離島偏鄉的社區安寧療護。由於蘭嶼特殊的傳統文化,政府所推動的長期照護資源往往無法落實在需要的照護者身上,蘭嶼衛生所護理人員公務繁忙常身兼數職,很難投入在長期的照護工作中,而居家式的照護也許是蘭嶼較適宜的照護模式。

達悟族人將罹病、死亡等視為與「惡靈」相關的不祥事件,忌諱死亡避而不談。若部落內有人不幸罹患重病,為了保護疼惜與不拖累子女,甘願搬到小房子與子女分居,如垂死的老象孤獨走向大象墳場。罹患絕症對當地病人而言,不僅要面對病程中的身體不適症狀,更要去面對各種心理靈性痛苦。家屬縱然心有不捨,然而囿於傳統文化,避免他人指指點點,還是讓重病家人離群索居,甚至在家人去世後,更把所有遺物丟棄,也不能再提及其死者之名。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雅布書卡嫩居家護理所結合蘭嶼居家關懷協會及各部落的教會,共同推動蘭嶼社區化的居家護理,以專業、人性化的服務貼近族人不同的照護需求。因應達悟獨特文化的照護需要,雅布書卡嫩居家護理所也正籌畫創建一個《希望療園》,建立一個能夠讓末期病人及其家屬可以自在安心的看海空間,提供豐富多元的心靈療法,打造專屬末期病人及其家屬的空間,提供末期病人與家屬更多元、豐富、深入且精緻的「全人、全程、全家、全隊、全社區」之五全照顧。

另外,雅布書卡嫩居家護理所也在奇美醫學中心第二醫療大樓8樓奇恩藝術走廊舉辦《看見海的另一端》小島點滴攝影展,以相片影像展現蘭嶼原鄉的絕美景色與獨特文化,展期為2021年9月1日至11月30日。

柯獻欽主任表示:「善終、好走」是五福臨門(壽、富、康寧、攸好德、考終命)最後一站,也是最難達到的部分,2008年7月奇美醫學中心在許文龍創辦人、董事會、邱仲慶院長及院內諸多同事推動下成立「奇恩病房」,到如今已滿13週年,一路走來,安寧緩和醫療團隊幫助了無數末期病人善終,也撫慰了許多喪親家屬的悲傷。

根據奇美醫學中心統計迄2021年9月底,奇恩病房收案近6800人、在院善終共4000位;安寧居家收案近6000位、在家善終共3000位。柯獻欽主任強調,死亡並不是生命的另一面,而是生活的一部分。安寧緩和醫療團隊都期待能用不同的方式,與大家一同關心末期醫療與臨終照顧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