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宗學/疫情前生活永別了 一生外出戴口罩 

● 謝宗學/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經營「Dr. E 小兒急診室日誌」臉書專頁。

過去幾個星期常被朋友問到,想趕快打到 COVID-19 疫苗,可以接種高端疫苗嗎?兒童接種疫苗安全嗎?

最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就是與「病毒共存,完全恢復疫情前生活」的目標真的適合台灣的現狀嗎?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英國確診近7萬 台灣能承受嗎?

以目前完全解封(不用限制社交距離、不用戴口罩)的英國為例:

總人口:約 6800 萬人,約台灣的三倍

接種兩劑疫苗的覆蓋率,約 66%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截至 10/3 的 7 日平均確診人數:32926

截至 10/3 的 7 日平均死亡人數:112

截至 10/3 的 7 日平均死亡率約:0.3%

▲英國解封後, 每七日平均確診人數高達32926。(圖/翻攝自「Dr. E 小兒急診室日誌」臉書專頁)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若台灣完整接種疫苗覆蓋率超過 60%,國內防疫禁令完全解封,恢復疫情前的生活,用英國的數字,再以台灣人口是英國 1/3 的人口比推估,將得到每天約1 萬多人確診,30 多人死亡的數字,不知道這樣的數字有多少台灣人可以接受?

當然,默克藥廠將有新研發抗病毒藥物上市,未來的死亡率可能再下修,但以目前接種完兩劑疫苗的死亡率約 0.3% 左右,仍然遠高於季節流感小於 0.1% 的死亡率,真的要以完全恢復疫情前生活當作是我們的最終目標嗎?

「清零」優勢和疫情前生活兩難

世界其他國家守不住的 Delta 變異株,台灣在歷經屏東、新北高中、新北幼兒園三次群聚事件後,竟然幾近清零?背後的原因是邊境管控、堅實疫調、和口罩政策,加上超高國民素質,創造出另類台灣奇蹟,別的國家是不得已才和病毒共存,難道我們要輕易放棄這樣的優勢,只為了回到疫情前的生活?

我知道台灣不能永遠鎖國,也瞭解目前的防疫策略會讓某些產業窒息,逐漸解除封鎖和開放邊境,是必須要走的路,但這條路上可能導致的人命犧牲,也是必須審慎評估的風險。

我的想法是,COVID-19 將永遠和人類共存,即使有疫苗、有藥物,我們不可能完全恢復疫情前的生活,如果要勉強恢復,就只能接受像英國目前的狀況,每天有一定的人數因病過世。

▲作者認為不可能恢復疫情前的生活,勉強恢復便會造成大量確診。(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和老婆討論過這個狀況,我們決定即使疫苗覆蓋率提高、抗病毒口服藥物上市,不管政府如何規定,我們家大概永遠不會改變外出即戴口罩的生活習慣,有生之年應該會和口罩長相廝守,我們覺得這樣的生活習慣才能保護家人,儘量減少 COVID-19 造成的健康威脅,因為疫苗不是萬能、抗病毒藥物不見得有效,加上口罩阻隔病毒,才是最完整對抗病毒的策略。

熱門點閱》

►沈政男/口罩當護身符 有戴有保庇

►李俊宏/「挖眼男們」沉重負荷 精神醫療也會超載

►吳昌騰/注射未稀釋疫苗 六國案例僅發燒加痠痛

►姜冠宇/未稀釋疫苗在承受範圍 肯定醫院誠實說明

● 本文獲得作者授權,轉載自「Dr. E 小兒急診室日誌」臉書,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