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30多年!台灣首度舉行海洋影展 柯金源紀錄片《平安龜》首播

▲▼柯金源導演最新紀錄片《平安龜》(圖/公視提供)

▲柯金源導演最新紀錄片《平安龜》。(圖/公視提供)

記者林育綾/台北報導

等了30多年!台灣舉行首屆「台灣海洋文化影展」,今(1)日在台北華山電影院舉行開幕式,首映柯金源導演最新紀錄片《平安龜》,記錄人與海龜的相遇、保育現況,海龜從被人類當成經濟生物,到現在被視為同等的生命。影展自9月至11月間,將在全台10個城市巡迴,共計100場及30場映後座談。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柯金源從30年前開始記錄台灣的海洋生態。(圖/吳明翰提供)

紀錄片導演柯金源從30年前開始記錄台灣的海洋生態,如今文化部舉行第一屆「台灣海洋文化影展」,他表示「等這一刻等了30多年!」他發現,近年政府與民間積極推動海洋保育,台灣附近的海域狀況越來越好,拍攝《平安龜》不僅記錄海龜、珊瑚等海洋生物保育現況,更看見人們對於海洋環境保育的改變,也看見國人對於生態保育的努力。

▲柯金源導演最新紀錄片《平安龜》,攝影師郭道仁拍攝海龜。(圖/公視提供)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平安龜》有許多年輕一代的保育工作者,像是「海龜癡漢」潛水教練蘇淮、致力推動公民科學的「海龜姊姊」馮加伶、努力與海廢奮戰的「海龜女俠」郭芙,他們經由海龜的啟發,在生活中展開行動,著手解決問題;再加上台灣最早開始救援海龜的獸醫師郭仁政,以及柯金源本身多年的環境觀察,讓此部紀錄片有種穿越時代、直視現在、期待未來的意涵。

▲▼海龜從最早以前被視為經濟動物,如今已經被視為同等的生命。(圖/《平安龜》劇照,公視提供)

年輕志工看到受傷的海龜會極力救援,甚至投入研究、保育工作,柯金源說,「海龜從最早以前被視為經濟動物,如今已經被視為同等的生命」。紀錄片其中一位神經有點大條的龜主角「小破洞」,在浮出海面換氣時 ,接連被船隻的螺旋槳打到,造成背甲破裂,還好生命力強韌的小破洞存活下來,意外成為小琉球潛水人的關懷對象,不過多數的海龜,沒有如此的幸運。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平安龜》也紀錄了海洋廢棄物情形。(圖/公視提供)
 
台灣每年海龜擱淺紀錄,約有2、300隻,其中死亡的數量占了8成,只有少數擱淺的海龜,經過獸醫與研究人員,共同悉心治療、休養之後,才有機會返回大海。而在死亡的海龜當中,經解剖也發現,牠們的肚子裡都是漁網、泡泡紙、垃圾等。紀錄片也引人反思,「為什麼人與海龜的相遇,最後會是如此的情景?」

紀錄片企圖了解人與海龜的距離是如何轉變的,又或者現在才是原本該有的樣貌,「而海龜的到來與離開,是基於怎麼樣的選擇?牠與人類之間,又有哪些交互的影響?」

此外,紀錄片的時空、視角也從小琉球,拉到台灣的澎湖、蘭嶼,直到南沙太平島等地,也前進日本、馬來西亞的海龜繁殖地。

▲▼紀錄片《平安龜》也引人反思,「為什麼人與海龜的相遇,最後會是如此的情景?」(圖/公視提供)

文化部表示,台灣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海洋蘊育台灣豐沛的生命力,台灣也因海洋而偉大。期盼「2021台灣海洋文化影展」透過影像與敘事的力量,深化國人對於台灣海洋文化的理解與想像。

影展規劃「年度主題:浪人情歌」、「國際大觀」、「焦點導演」、「在地浪潮」及「青年的島」5個單元,播映來自美國、韓國、日本等國家的影片12部、台灣影片28部,共40部以海洋為主題的優質影片,其中「平安龜」為世界首映,「烈愛生命之海」、「311漫漫回家路」、「我的章魚家人」、「讓海活下去」、「露脊鯨的終局之戰」5部影片為台灣首映。
 
「2021台灣海洋文化影展」於9月至11月間,將在台北、花蓮、台中、高雄、桃園、新北、屏東、新竹、台東、台南10個城市巡迴舉辦,播映超過100場及30場的映後座談,並舉辦4場海洋文化創生論壇,所有場次皆免費入場,索票請上「2021台灣海洋文化影展」官網「場次索票」或ACCUPASS活動通。

▲▼柯金源導演最新紀錄片《平安龜》。(圖/公視提供)

而《平安龜》片長105分鐘,也將於9月6日、13日週一晚間10點,在公視頻道《我們的島》節目分成上、下兩集播出。

「2021台灣海洋文化影展」官網:www.tocff.tw

►我們的美麗就用白紙黑字寫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