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語言與國家認同 陸教育部籲港確立「普通話及簡體字」地位

▲香港街景。(圖/CFP)

▲香港回歸後仍以繁體中文為主要書寫用字。(圖/CFP)

記者魏有德/綜合報導

大陸教育部2日發佈《粵港澳大灣區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21)》,建議香港在法律上明確普通話與簡體字的地位。報告顧問、廣州大學客座教授郭熙指出,大力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構建和諧語言生活、增強語言與國家認同,是粵港澳大灣區語言文字事業的重要任務。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大陸教育部建議香港確立普通話及簡體字的地位。(圖/路透社)

《粵港澳大灣區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21)》分析香港「兩文三語」現狀,提出在法律上應明確普通話與簡體字的地位,宜將普通話教育適度融入考評體系,使小學、初中、高中的普通話教育能夠連貫銜接,以此來增強教與學的動力。

據了解,「兩文三語」是香港特區政府於1997年成立後實行的語言政策,「兩文」為中文和英文,「三語」指標準粵語、英語和普通話。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報告》指出,香港目前中文書寫以繁體中文為主,但隨著香港與內地交流增多,認識簡體字的人增加,大量源自內地官方和民間用語也有不少傳到香港,部分香港人書寫時會在大量繁體中文中夾雜少量簡體字。

此外,香港大部分學校的中文科採用粵語教學,另設普通話科讓學生學習普通話。香港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2007年曾撥款2億港元,在香港中小學推行「以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科」(普教中)計劃,曾起一些爭論,認為「不是用最熟悉的母語去學,事倍功半」。

《報告》提到,由於大部分場合都不需要使用普通話,許多港人的普通話都只有簡單交流的水平,從來不用普通話的人亦很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