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代「重機槍」!變態連弩一次射10發 關鍵6缺陷成北伐遺憾

▲三國第一軍師諸葛亮。(圖/記者魏有德攝)

▲諸葛亮是三國蜀漢政治家、軍事家及發明家,曾改良並打造出著名的「諸葛連弩」。(圖/記者魏有德攝)

記者柯沛辰/綜合報導

連弩最早出自戰國時代,在西漢用於實戰,經三國時期蜀國諸葛亮改良,成了威力大、火力強的「諸葛連弩」,一次能發射十支箭,堪稱是當時的「重機槍」。不過,即便是這樣的神兵利器,也有幾個致命缺點,使得其在北伐未能發揮關鍵功用,功敗垂成。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東晉史學家孫盛在《魏氏春秋》曰,「亮作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皆有條章,以訓厲臣子。又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蜀軍相比魏軍,優勢在於運動戰與防禦戰,劣勢是缺少如曹魏虎豹騎那樣強大的騎兵,難以應對平原野戰。

為此,諸葛連弩應運而生,原理是以長矛步兵組成防禦牆、護衛連弩,再透過密集火力壓制騎兵集群性進攻。公元231年,蜀國第四次北伐,魏將張郃帶兵進駐洛陽迎擊,但諸葛亮下令蜀軍退守祁山,並命魏延誘敵,結果張郃追擊,在木門道遭伏擊,被弓弩亂箭射死,據傳用的就是諸葛連弩。

▲古代諸葛連弩以車為載器,體積龐大,非後世所想像那樣輕便、可單兵手持的改良型連弩;2014年,中國大陸曾有一名六旬廖姓老翁研讀古籍,自製還原真實的「諸葛連弩」。(圖/翻攝自中新網)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諸葛連弩的優點:

一、射速快,火力強。

二、發射起來比弓箭省力,產生的威力還比弓箭大。

三、覆蓋面大,可壓制敵方騎兵群起衝鋒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四、就算被敵軍繳獲,沒有專門的箭根本沒法再次使用;即便有箭,沒有足夠數量也難以發揮威力。

五、精度高,能始終朝一個方向、一個定點射擊。

諸葛連弩的缺點:

一、射速快,但裝填速度慢,不像普通弓箭射出去就能立刻發射下一支箭。

二、單兵無法使用,起碼要兩到三個人才能操作,並發揮出真正威力。

三、有迎擊能力,卻沒有進攻能力,即便能壓倒敵人衝鋒,也無法帶著衝鋒,而且近身防禦相當薄弱,只能仰賴一般步兵保護。

四、雖然射擊精度很高,但僅限於「死靶」;若要攻擊移動目標,還不如普通弓箭效率來得高,因為諸葛連弩無法頻繁調整角度。

五、諸葛連弩的箭大約八寸長,比一般弓箭都要短。換句話說,敵人的盾牌若厚一點就能擋住諸葛連弩。

六、體積、重量偏大,過於笨重,在外作戰又需要攜帶大量箭矢,作戰靈活性受到限制。

綜上所述,正是由於諸葛連弩的種種優點,才使得蜀國即便北伐失利,也不至於有太大的防守壓力。當然,也正是因為諸葛連弩的非進攻性,使得蜀軍在北伐上發揮受限,連帶蜀漢存亡的最後關頭,姜維始終無法拿下隴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