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保盟:自付差額醫材設上限「是對的政策」 金額、分類可再檢討

▲「醫材自費差額上限」八類醫材。(圖/翻攝健保署FB)

▲「醫材自費差額上限」八類醫材。(圖/翻攝健保署FB)

記者洪巧藍/台北報導

健保署日前公布將對「自付差額醫材」訂定上限價格,引發醫界反彈,還驚動蔡英文總統出來喊話。健保會委員、督保盟發言人滕西華今(12)日表示,自付差額醫材訂出天花板是正確的政策,過度昂貴的醫療產品讓人民無法負擔,就失去促進人民健康的初衷;特別這些並非全自費醫材,有健保的部份給付,政府就有責任確保自付價格在合理範圍,至於金額上限、分類怎麼設,都可以再討論、檢討。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健保署日前宣布民眾自付差額特材核定費用上限政策,包含人工水晶體、心臟瓣膜共有8類,計352項涵蓋其中,從8月1日開始,院所收費不得超過上限,估計範圍內有接近9成醫材必須降價。這也引發醫界議論,憂心恐怕使部份效果好但高價或者新興醫材不願進入台灣市場,蔡英文總統則表示,已請行政院長蘇貞昌和衛福部長陳時中進行研商。

滕西華表示,世界衛生組織去年提及醫療價格上漲問題,患者無力負擔過度昂貴醫藥品,穩定價格是各國首要任務。她指出,該政策規範並非針對「全自費醫材」,而是「自付差額醫材」,這些經過醫療科技評估發展對於療效與經濟效益評估後,無法給予全額給付者,政府有責任說明、管理「合理的自費價格」在哪裡。

▲為了醫材政策,衛福部長陳時中昨日親上火線解釋,資料照。(圖/記者嚴云岑攝)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現在所設的上限並非隨意喊出,有固定公式也參考市場價格。根據健保署的規劃,這8類醫材,與眼科相關是以醫學中心加上公立醫院的採購價除以浮動點值計算,其餘則是國內採購價的中位數加上兩成管理費作為天花板上限。

「要用中位數、平均數還是眾數來算,都可以討論」滕西華指出,相關上限金額、分類都可以再談,甚至定期檢討也是應該,但是上限的存在,可以保護病人不會因為不會面臨對價格負擔沒有預期的困境,對醫師端來說,也少了很多溝通上的為難與道德責任。

再說到廠商端,所獲得的金額並未減少。滕西華以日前藝人劉真曾考慮進行的TAVI術式為例,目前全自費價格約在100多萬,今年該醫材申請進入差額醫材,健保署審查其價格中位數為109萬,進行醫療科技評估報告決定健保支付三成,剩餘76萬為民眾自付差額上限,兩者相加以後仍等於全自費的價格。

滕西華強調,健保這項政策是正確的政策,如果一個完全執政的政府連對的政策都挺不住,那就是沒有能力。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