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台辦智庫:「中華民國台灣」是漸進台獨 時機成熟「就會丟掉累贅」

▲總統蔡英文出席二二八中樞紀念儀式。(圖/記者林敬旻攝)

▲總統蔡英文多次提到「中華民國台灣」,認為是台灣人民最大共識。(圖/記者林敬旻攝)

記者蔡紹堅/綜合報導

國台辦旗下智庫「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的助理研究員徐家勇24日以「務必認清『中華民國台灣』的『台獨』底色」為題在大陸官媒《環球網》撰文,指「中華民國台灣」看似風輕雲淡、減少紛爭,但實乃「兩國論」和「台獨」,更是「漸進台獨」的一種方式。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徐家勇表示,早在2018年,民進黨當局領導人就拋出所謂「中華民國台灣」論調,其後成為高頻詞,如「我們已經是一個獨立的國家,我們稱自己是中華民國台灣」「中華民國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中國必須正視中華民國台灣存在的事實」等。

徐家勇指出,很明顯,「中華民國台灣」底色是「兩國論」和「台獨」,基礎是異化的「中華民國」和塑造的「台灣主權」意涵,本身是一個不倫不類的拼湊概念,「以傳統藍營立場看,『中華民國』是『主權』概念,台灣是『地理』或『地方』概念,兩者在一起可稱為『中華民國台灣地區』或『中華民國台灣省』,但不能簡單羅列。」

▼中華民國護照同時列出TAIWAN。(圖/ETtoday資料照)

徐家勇提到,民進黨當局領導人之所以造出「中華民國台灣」,是自以為一般民眾難以區分兩者差別,模糊藍綠的「國家認同」差異,凝聚島內對台灣定位的「最大公約數」,以期合力維護台灣「主權」、對抗大陸,鞏固政權、推動「台獨」,如意算盤是通過「中華民國台灣」,糅合「台獨」「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維持現狀」等主張,企圖消弭「中華民國派」和「台灣派」間的紛爭與分裂,最大程度上聚合與大陸抗衡的政治能量。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徐家勇認為,民進黨對兩岸關係的基本定位是「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兩岸是「國與國」關係,並不喜用「中華民國」稱謂,但民進黨為追求執政、減緩民眾對「台獨」的疑慮,1999年通過的「台灣前途決議文」暫時接受了「中華民國」稱謂,企圖改頭換面實現「台獨」「借殼上市」,陳水扁執政時圖謀通過修憲、制憲、公投等實現「法理台獨」,造成兩岸關係緊張動盪,受到兩岸同胞共同抵制,最終徹底失敗、狼狽下台,但陳水扁執政時宣稱「中華民國是台灣」,在對外交往中形成「中華民國(台灣)」稱謂,給後來民進黨推動「台獨」以「啟示」。

▼前總統陳水扁曾提出「中華民國是台灣」。(圖/記者周宸亘攝)

徐家勇指出,民進黨當局領導人曾聲稱「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在2012年「大選」過程中,為爭取選票又喊出「台灣就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就是台灣」,2016年執政後不斷玩弄文字遊戲,除經常自稱「台灣」「這個國家」外,拼湊出「中華民國台灣」,迷惑台灣社會,實質上是暗度陳倉,進一步異化「中華民國」,提升「台灣」的「主權」意涵,「中華民國台灣」論沒有脫離民進黨傳統論述,它是在吸取陳水扁執政「激進台獨」教訓基礎上,推動「漸進台獨」的一種變通方式。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徐家勇分析,未來民進黨一旦認為時機成熟,仍將著力塑造「台灣」的「主權國家」概念,「中華民國台灣」論可能只是作為推動「台獨」的階段性工具,正如當年民進黨執政推動「台灣正名運動」「正名制憲」「憲改」那樣,到時候再去除「中華民國」這個累贅。

徐家勇強調,指望藉「中華民國台灣」偷天換日,其用心險惡,豈容恣意妄為,兩岸關係的發展歷史深刻昭示,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也不可能改變,「台獨」是歷史逆流,是絕路,無論「台獨」勢力變換什麼手段、採取什麼伎倆,都不可能逃脫徹底失敗的結局,「兩岸各界人士,尤其島內民眾務必要認清『中華民國台灣』論的本質及危害,抵制綠營勢力的歪曲誘導,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貢獻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