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擴增實境「海水淹沒土地廟」!雲門劇場首度搬入5噸重泥土、3組作品免費參觀

▲▼王奕盛《寶島浮沉》(圖/李佳曄攝/雲門提供)

▲藝術家楊順發、影像設計師王奕盛聯手,《寶島浮沉》作品透過AR擴增實境技術,讓觀眾看到海水淹沒土地公。(圖/李佳曄攝/雲門提供)

記者林育綾/綜合報導

雲門劇場首度啟用劇場內作為展示空間,邀請藝術家楊順發、影像設計師王奕盛聯手展出,其中《寶島浮沉》作品透過AR擴增實境技術,讓觀眾看到海水淹沒土地公,進而好奇什麼原因使房子走向海中?這也是雲門首度將重達5噸的泥土搬入劇場,還需要持續「保濕」,畫面唯美卻寓言著寶島處境面臨不安,展覽即日起免費參觀。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藝術家楊順發、影像設計師王奕盛聯手展出攝影作品《台灣水沒》與《台灣土狗Taiwan To Go》,以及使用AR擴增實境技術的《寶島浮沉》。透過AR技術看到海水淹沒土地公,看似被囚困在沙洲上的土狗該何去何從?進而好奇什麼原因使房子走向海中,畫面唯美卻寓言著寶島處境面臨不安觀。

▲《寶島浮沉》透過AR技術看到海水淹沒土地公,畫面唯美卻寓言著寶島處境面臨不安觀。(圖/李佳曄攝/雲門提供)
 
《寶島浮沉》中被水淹沒的土地公,源自於楊順發在雲林成龍濕地所拍攝的照片。王奕盛說,《寶島浮沈》可以跟楊順發老師的作品一起展出,又是回到雲門這個對像是「娘家」一樣的場地,對他來說是充滿意義的,也完成了心願。

▲楊順發《台灣水沒》是「裹著糖衣的解藥」,觀者被漂亮畫面所吸引,接著是問「為什麼房子、電線桿會沉進水裡?」(圖/雲門提供)
 
而《台灣水沒》是「裹著糖衣的解藥」,楊順發回憶創作動機,當看到地層下陷、水災,感覺到心好痛,「但我問自己,用這麼悲慘、沈重的方式告訴我的觀眾,好嗎?」因此決定換另一種方式,將《台灣水沒》的作品裹上一層糖衣,當觀者被漂亮畫面所吸引,接著是問「為什麼房子、電線桿會沉進水裡?」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楊順發藉由《台灣水沒》提問:未來人類該如何與大自然相處?照片呈現的台灣風景,真的「美」嗎?(圖/雲門提供)

楊順發想藉由作品提問,未來人類該如何與大自然相處?照片呈現的台灣風景,真的「美」嗎?而此次展覽是《台灣水沒》系列最多幅的展出,該系列花費他3年的累積,看見地層下陷而淹沒海中的房屋,唯美卻如世界末日,矛盾的情緒成為創作動機。

▲《台灣土狗Taiwan To Go》是楊順發首度展出的最新力作。(圖/雲門提供)
 
《台灣土狗Taiwan To Go》則是楊順發首度展出的最新力作,高170、寬500公分,由152張作品拼接而成,於彰化王功漁港拍攝,表現沙洲上土狗的堅韌生命力,作品已確定由台南市立美術館典藏。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藝術家楊順發。(圖/李佳曄攝影/雲門提供)

楊順發說,「我看到沙丘上的狗群,其中有領頭狗,牠顧前探後,確保狗群安全,讓我好感動,可是牠們到底要往哪去?」土狗諧音To Go,同時表達台灣祖先越海來台,以及反思台灣下一步方向。

▲劇場影像設計師王奕盛。 (圖/李佳曄攝/雲門提供)
 
王奕盛說,要在PQ布拉格劇場設計4年展國家館展出時,他思考如何在有限的空間裡呈現台灣?當看到楊順發老師所拍攝泡在水裡的土地公,深受感動,認為這是一個又在地、又能引起共鳴的主題,進而以AR擴增實境進行。

他分享,「AR是真與假並存的東西,很像台灣的處境。」也呈現了當代人們離不開手機的生活樣貌。《寶島浮沉》有人想到土石流、有人想到溫室效應,以AR技術感受海平線上升的虛擬與真實,邀請觀眾給自己一個觀看後思考的機會。而重達5噸的泥土搬入劇場,還需要持續「保濕」,更是雲門劇場的第一次。

▲左至右:影像設計師王奕盛、藝術家楊順發、雲門劇場節目經理陳品秀、無獨有偶藝術總監鄭嘉音。(圖/雲門提供)
 
3組作品在雲門劇場同時展出,讓觀眾免費走進觀賞,在美麗作品中省思「人類與環境的關係該何去何從」。《台灣水沒》、《寶島浮沉》展覽時間即日起至3月1日,《台灣土狗Taiwan To Go》即日起至4月19日。

影/美極了,卻是世界末日?楊順發X王奕盛談作品

另外雲門劇場也期許2020年作為藝術家的一扇窗,4月將展開劇團「無獨有偶」20週年經典再現「偶是大未來」,藝術總監鄭嘉音表示,要讓大家看到無獨有偶20年來的自我挑戰、不斷創新,將帶來4場經典作品的復刻演出、1齣戶外教育演出,並在雲門藝廊舉辦特展,討論偶戲的無限未來,還有藝術市集。

而每年都在台東創作、淡水雲門劇場演出的「布拉瑞揚舞團」,將在下半年推出5週年的《LIMA》舞作選粹節目,5年前在台東創團,走過颱風吹壞排練場,創作沒有間斷,呈現的舞作精華期望讓觀眾震撼他們的「變與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