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醫大與仁德國中攜手 「走讀仁德」把大自然當教室

▲中華醫大護理系老師和水資源中心志工,帶領仁德國中學生進行水質監測戶外教育,引導學生守護河川和自然環境的重要。(圖/記者林悅翻攝,下同)

▲中華醫大護理系老師和水資源中心志工,帶領仁德國中學生進行水質監測戶外教育,引導學生守護河川和自然環境的重要。(圖/記者林悅翻攝,下同)

記者林悅/台南報導

中華醫事科技大學與仁德國中,1月17日在仁德滯洪池進行水質監測活動,在華醫大護理系老師帶領指導下,240位仁德國中的學生,實際操作三爺宮溪和滯洪池的水質監測,從濁度、酸鹼度、溶氧、溫度等等變化,把大自然當成教室,學生參與熱絡,對課程學習留下深刻印象。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由中華醫大協助規劃的「走讀仁德」是仁德國中1年級學生認識居住故鄉的戶外教育活動,已連續舉辦5年,仁德國中緊鄰中華醫大,兩校以三爺宮溪相隔,加上中華醫大認養仁德滯洪池,因此,這次戶外教育活動特別委由中華醫大協助,由副校長孫逸民帶領護理系老師和水環境中心人員,引導仁德國中的學生從認識仁德區的母河「三爺宮溪」的水質監測做起,透過河川守護喚起學生對家鄉自然生態、人文景致的重視。

在華醫老師詳細解說三爺宮溪的流域歷史和仁德滯洪池的防汛功能後,學生分成16組進行水質監測實務體驗,從取水到運用檢測工具檢測溪水和池水的濁度、酸鹼度、溶氧、溫度等,再從檢測紙上的顏色和數值判斷河川水質狀況。有別於教室的課本教學,水質監測動手做的戶外課程學習讓學生個個興趣勃勃,大家並席地而坐為檢測結果做筆記,也討論如何保護河川水源。

華醫副校長孫逸民表示,環境保護的觀念要從小紮根,仁德國中和華醫相鄰,華醫的護理系以「護生」─保護所有的生命為生命教育的核心,擴及愛人乃至於愛護大自然,這次護理系老師和水資源中心攜手引導仁德國中的學生從認識故鄉環境、了解故鄉水源生態進而喚起對故鄉人文社會、自然生態的關懷,就是很好的環境教育紮根。仁德國中校長周憲章對華醫協助帶領戶外教育也表達感謝之意,並期盼在大手牽小手的合作下,讓環境教育更加落實。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除了監測水質,此次戶外教育活動也安排到虎山森林體驗生物的多樣性及自我保護的能力,讓走出教室的孩子們以大地作為學習的寶庫,擴展視野並對家鄉有深一層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