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高中「背誦」72篇文言文 台灣讀不到20篇

▲▼大陸的國文課本類型多元。(圖/翻攝大陸电子课本网)

▲大陸的國文課本類型多元。(圖/翻攝大陸電子課本網)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大陸高中課綱修訂完成,推薦閱讀也從14篇增加到72篇,納入原本沒有的古詩文、並要求學生背誦;另外,連美術、音樂、體育、健康、數學都增加了傳統文化的教育內容,大陸教育部表示「要讓學生擁有文化自信」。台灣支持文言文的人則表示,「我們剩不到20篇,難怪都不認同自己的文化。」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大陸近幾年都不斷強調「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去年底也公布最新的高中課綱修訂版本,在高中課內外讀物建議部分,除了《論語》、《孟子》、《莊子》之外,也增加了《老子》、《史記》等經典著作;同時將推薦閱讀改成背誦推薦,要求學生背誦先秦到清末的古典詩文,從原先的14篇到達72篇的量。

據了解,除了國語文課內要求「古典作品必須佔1/2以上」,並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專題」的深入研究探討,在其他科目也設置了傳統文化的內容,包含美術、音樂、體育、健康、數學等科目在內;美術部分有「中國書畫研究」,課程設計有中國傳統繪畫、書法、篆刻等經典作品欣賞及傳統畫論,讓學生「堅守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台灣的高中國文課本則聚焦在單一面向。(圖/資料照)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近幾年則是興起白話文風潮,不少學生反應課程太多「只求背答案、不求內涵深化」的教學內容,對於更貼近生活的白話文反而是「隨便帶過」,教學端的老師、甚至文學界、學術界也分成兩派,針對文言、白話有非常多的爭論;不過課審會最後決議,文言文比例佔課程的35~45%,核心推薦選文降到15篇,但課外閱讀的範圍增加《老子》、《文心雕龍》等經典名篇。

目前選進台灣高中課本裡的小說,包含白先勇、張愛玲、黃春明,還有風靡青少年的金庸《天龍八部》,但當時支持文言文的老師直言,「小說選進課本裡很難教,白話文大多沒有特色」,也引起檢討選文標準的聲浪;大陸高中的選文除了文言文之外,也同時選進許多白話文,除了毛澤東之外,如經典的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作家,但主力放在革命文學的選讀,顯示出「白話文同樣是重要的思想作品」。

這些作家的選文,一方面結合專題學習,一方面將廣泛閱讀與深入精讀結合,包含論文、雜文、新聞、通訊、演講、述評等,精讀《一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詩文專集》和《一部反映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偉大歷程的長篇文學作品》,並撰寫研究報告或文學評論,這正是台灣目前白話文要努力的方向。

▲大陸的國文課本除了必修之外,還有外國詩歌、小說等不同類型的課本。(圖/翻攝大陸電子課本網)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課文中,白先勇選〈國葬〉、張愛玲選〈傾城之戀(節錄)〉或是〈愛〉,黃春明選〈魚〉,都不是最經典的作品,如果要配合議題討論,白先勇可以補充《孽子》、選〈孤戀花〉或是〈金大班的最後一夜〉,討論性別平等、性別權力;〈那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也可以當成現在「家庭主夫、主婦」對於子女的愛戀、寄託,還有親子間情緒勒索等問題,〈遊園驚夢〉也能跟傳統文化、湯顯祖《牡丹亭》做為比較。

張愛玲同樣可以考慮節選《半生緣》探討性別議題,還有強暴、女性自主權,《金鎖記》可以討論親子關係等:短篇作品也可以考慮〈心經〉或是〈色,戒〉,不過這兩篇的心理價值觀太複雜,不適合給高中生看,張愛玲是否一定要選入課文中、或是放在補充文選即可,也可以再做討論。

綜觀大陸近年來對語文教育的變革,除了將文言文提升到中華文化保存的地位、要求學生以背誦,配合各科跨領域全面理解的方式來研讀,同時針對白話文的議題性進行專題研究;除了國語文必修課本之外,還有外國詩歌、文章、小說欣賞,新聞、演講、劇本、傳記閱讀,還有民俗文學、語言學等教學,層面涵蓋語言、文字、純文學、應用文學、文化教學等。

反觀台灣卻只聚焦在「文言文一定比白話文重要」的討論,立場在語文教育、應用文學、純文學中搖擺不定,更不用說與各科共同跨領域學習,甚至延伸出議題性學習的精神;問題根本不出在文言文與白話文比例,而是「搞不清楚國文課到底要教什麼」,這才是台灣語文能力、邏輯辯論能力節節敗退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