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艦失事「快逃啊」 錯!每隔10米要休息防「減壓病」

▲▼北風之神-A核子動力潛艦。(圖/翻攝俄國海軍官網)

▲潛艦示意圖。圖為北風之神-A核子動力潛艦。(圖/翻攝俄國海軍官網)

政治中心/綜合報導

總統蔡英文上任後將「國艦國造」視為重要政策,其中尤其是「潛艦國造」的部分更是重要的一環,也因為潛艦國造的話題,讓國人神秘的武器開始產生好奇與關注,要了解潛艦就從潛艦人員如何逃生開始了解。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潛艦因為在隱藏在深海之中,隱密的特性讓敵人感到恐懼,卻也因為所處的環境,讓自身受到最大的威脅,在深海中一旦發生事故或受到攻擊,危險的程度可想而知,儘管一艘潛艦的造價是上億天價,但是人命的價值無價,所以在緊要關頭時,也只能棄艦逃生,所以身為潛艦官兵的第一課,就是學習如何逃生。


▲示意圖。如何從水下逃生,是潛艦官兵學習的第一課(圖/翻攝自中國人民解放軍潛艇學院)

潛艦要逃生主要有兩種方法,如果在潛艦受損不嚴重的情況下,立刻上浮是最有效的逃生,只要把儲水艙內的水排掉,潛艦就會自然上浮,但若是在潛艦受損嚴重的情況下,儲水艙無法將水排掉,或是多個艙室進水,就必須棄艦逃生,較先進的潛艦會有急救生艙集體逃生,無法集體逃生的官兵就必須穿上高壓潛水裝,從魚雷發射管逃生。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儘管潛艦失事時還可以從魚雷發射管逃生,但是潛艦逃生還是有條件的,如果水深超過300公尺,幾乎無逃生的可能,在水深1、200公尺時,自我逃生也相當困難,因為產生減壓病的機會非常大。

官兵逃生時,潛艦會釋放逃生浮標,浮標下連著纜繩,每隔10公尺會有一個記號扣,每上浮10公尺就要休息片刻,因為當人體在承受高水壓的情況下,呼吸的氣體會以很大比例融入血液,如果快速上浮,壓力驟減,融在體液、血液中的氣體會快速的釋放並在血管、體內形成很多氣泡,形成「減壓病」,也就是俗稱的「潛水夫病」,可能造成昏迷甚至當場死亡,即使獲救也可能導致癱瘓,也正因為如此潛艦逃生的整個過程相當漫長而艱難。

如果是更危急的狀況,潛艦已經完全癱瘓,艦內官兵無法出去的時候,就只能施放救生浮漂,自動浮在海面並發送各種信息,幫助救援方找到失事潛艦。

正因為潛艦逃生是如此的困難,所以製造一艘潛艦最重要的絕對在於安全性,如果連安全性的無法達標,官兵就無法在上面安心的服役,對潛艦來說作戰固然重要,但是人命關天的安全性還是最優先的考量。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