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today > 熱搜關鍵字 > 譚偉恩

譚偉恩

對中國持續施壓!川普避「北京紅線」 學者斷言:台美不可能建交

距離美國總統大選約剩1個月,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外交學研究所博士譚偉恩表示,川普總統為求連任,日後會將「反中牌」發揮到極致,但卻不至於到爆發衝突的程度,因此踩踏北京紅線的事情,如「台美建交」、「南海熱戰」等情境,他認為都不可能發生。

蔡育岱、譚偉恩/食品安全:複雜的政商議題

2015年的台灣,已經歷經許許多多的食安風暴,「食品安全」已是無人不曉的議題,環境資訊協會、主婦聯盟或類似的公民團體更是越來越關心政府對於食安的把關是否公允、客觀、盡責。然而,什麼是食品安全?我們可以清楚明確地說出這個概念的定義嗎?

兩岸在亞投銀問題上的謬誤

兩岸官方的決策者對於台灣是否「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AIIB)這件事情的處理都不夠機敏和嚴謹,同時還可能無意間透露出本身對於自我身分的認知矛盾。

社會資本流失是台灣人安全的一大隱憂

網際網路或是各種新式通訊科技的普及化是不可逆之趨勢,但台灣和歐美國家不同。我們的土地面積不大,因此要進行社群互動是相對便利的,沒有必要凡事皆透過手機。相反地,通訊科技的使用應該是針對那些身處遠方或是時空與我們相異的親友,而不是近在咫尺的夥伴。

需要轉念的安全觀

便利與風險本身就是一體兩面,不然保險公司怎麼能夠在較為便利的工商社會找到存在的基礎,而不是在較為樸的農業社會呢?此外,當越多人接受或選擇科技或現代化的便利時,社會人際中的賽局結構也會隨之轉換,那些堅持傳統生活模式或生產與消費型態的群體,會漸漸被結構中的生存法則邊緣化。

餿油事件與食安問題的「本質」

餿油事件是食安問題,但去年在歐洲的馬肉混充牛肉風波也是食安問題嗎?如果吃了某種食物但在醫學角度上不會有健康方面的影響,可是消費者是「所食非所欲」的食用了這樣的食物,算不算是食安問題?換句話說,食品衛生安全的問題是否等同於食品詐欺?

中國的區域外交政策--南亞諸國會被芬蘭化?

依據學者Robert Kaplan的觀察,南中國海對於中國的重要性就宛若加勒比海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對於美國的重要性。這片水域連接著太平洋與印度洋的貿易互動,如果中國可以成功在這個區域建立自己的勢力範圍,就有很大的可能取代美國成為區域的霸權。

國際貿易的背後

《服貿協議》自3月18日太陽花學運掀起波瀾迄今,在台灣引起的紛爭與討論比較傾向是純粹國內層次的政治問題,而不是國際層次的。但在全球化時代,貿易更多時候需要以國際層次的視野來觀察。一起近期在WTO發生的貿易糾紛事件值得台灣關注,也同時可以作為政府或相關單位善後服貿問題的些許參考。

食品詐欺與台灣

日前在名為OpsonIII的行動任務中,上述兩個刑事組織共計破獲高達1200萬噸的違法食品,顯示食品欺詐和其衍生出的犯罪已成為全球性的安全問題(security issue)。

為什麼「食品安全」遙不可及?

絕多數目前在消費市場上販售的各種食物均面臨兩個困境;這兩個困境的結構與資本主義強調競爭和獲利的本質緊扣,也與法益失衡的貿易自由化制度相聯,從而導致食品安全(food safety)成為遙不可及的目標。

COP19:追求「凝具共識」的共識

也就是各國屆時會做出繼《京都議定書》之後另一個攸關治理氣候變遷的具體承諾。而眼前COP19的首要任務就是為這樣的具體承諾凝具國際共識。惟這樣的共識能不能形成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至少就目前南北國家集團的立場來看,分歧大於趨同。

參與、賽局與交易

台灣從1971年被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取消合法代表「中國」(China, 本文完全依據2758號決議的原文表述「中國」,以國際實定法文件為據)參與聯合國暨其相關政府間組織的權利後,便一直在這樣的零合賽局中居於落敗之一方。

不朽的法老與夭折的民主

埃及因民主化運動而延燒成血腥鎮壓悲劇的新聞正吸引著全球目光,引爆點在於首次民選總統的去留並不是透過憲政制度與法律來判斷,而是由掌權的軍方來主導與決定。

食品貿易全球化:誰是犧牲品?

近日紐西蘭恒天然(Fonterra)公司的毒奶粉事件讓北京政府一口氣對美、法、紐等六家外國嬰兒奶粉業者科處金額極高的罰金,食品衛生安全再度躍然於媒體版面,得到各國政府和人民之重視。但事實上,毒奶粉問題背後的貿易全球化現象更值得吾人深省。

中東的民主化:寒冬之後的暖春,還是帶來冬天的春天?

對民眾來說,伊斯蘭的教義與生活方式是最直接、熟悉與情感上可接受的政治選擇。在強人獨裁下,少了權力輪替的形式民主,但實質上往往比伊斯蘭主義者更親近西方,也更開放國家。

在權力結構中求生:歐習會對台灣的啟示

對美國來說,當台灣從「和中」變成「親中」,美方的時間壓力就更迫切,在不能直接與中國翻臉的前提下,只有設法強化現有的美日關係或重新穩固美台關係,甚至兩個選項同時進行。而無論選擇何者,台日關係都會發生變動,但「對錯」已不可均歸諸於我,美方勢必要為台灣「友日」程度的修正多寡負起責任。

經濟長成的詛咒:貿易擴散

「南方崛起」的標題多少是為了引人注目,觀之整份報告的要旨,實為凸顯南方國家對於全球貿易的供獻(1980年到2010年,南方國家在商品貿易總量的份額攀升到47%),而非意指這些國家總體國力之崛起,更遑論趕上或超前北方國家。

食品安全與禽流感

國際間食品安全制度的發展從二○○八年中國「毒奶粉事件」爆發到今年英國「馬肉風波」的喧騰,短短五年間已有顯著地進展。兩個國家最近的政策實踐頗值得我們台灣政府關注:中國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nited Arab Emirates;以下簡稱阿聯)。

金磚五國的下一步

金磚國家日前在德本)集會,議程中討論籌組發展銀行一事引來國際關注《經濟學人》事後評論五國分歧大於交集,導致發展銀行集資分配義務的承擔無法形成共識。《紐約時報》平衡報導五國各方盤算之餘,指出設立發展銀行的倡議多少是制衡以美國為主的西方金融體制。

法律中的政治:菲中南海之糾葛

由於中國早已在國內法上將此次事件中的爭端海域全部納入海南省的行政支配範圍,任何外國船隻欲通行此爭議海域需要「事前」得到中國官方的允許。此一規定致使菲國在海洋運輸與資源開發上的利益受到影響,基於經濟、軍事和其它層面的考量,提出要求與中國進行仲裁的舉措並不難理解。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