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死刑存廢更該被解決 一條生命的逝去牽動整個社會

我們想讓你知道…謹慎判殺,保障無辜之人不要因此蒙受冤屈;判處殘忍殺害他人性命之兇嫌死刑,與修復犯罪造成的創傷並不衝突,甚至就人道立場而言才是對生命權最大的敬意!

▲ 劉志明2014年底因不滿女友提分手,竟持榔頭重擊獨自開車買菜、曾獲師鐸獎的陳姓退休老師,還以手指性侵,並咬掉乳頭,搜刮死者財物。但高雄高分院7日上午更四審改判劉男無期徒刑,死者丈夫張介能獲悉後,拿著太太的遺物,痛批判決非常糟糕。(圖/記者陳宏瑞攝)

● 喬哈娜/自由撰稿人

去(2023)年接連發生聖誕節國中生在校園遭刺慘死、剴剴遭保母虐死的案件,社會民眾無不悲痛惋惜,感慨具有正義感的楊姓國中生就此殞落、悲痛年幼的剴剴遭受非人待遇,整個社會氛圍沉痛又悲憤。就在前些日子,虐殺師鐸獎的兇手五度判死竟逆轉改判免死,氣憤的除了死者丈夫,也有許多對司法判決看不下去的民眾;不只人民憤慨,基層法官也對司法感到失望。

其實,每當攸關人命的重大案件發生,不僅對死者親屬而言是巨大創傷,也是整個社會的集體創傷!一個受害者生命的消逝,牽動的是遺留親友的一生傷痛,也牽動了整個社會的同悲震撼;人的生命來自父母、依附於人際而與社會共生,生命不是僅僅是個體的經歷,也是整個社會群體的共同經歷。人與社會休戚共存,受害者遺族和全台人民同悲同泣,整個社會皆是殺人案件的間接受害者、共同承受著生命中難以承受之慟。

犯罪被害人遺屬備受煎熬 社會對他們的照顧太少

▲ 台灣對犯罪受害者及其遺族的保護實在太少,這應是國家司法需要即刻處理且勢在必行的要項。(圖/財團法人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提供)

受害者遺族面臨一生漫長的巨大傷痛,日日煎熬,盼望求得公道,卻又絕望的認知意識到無法復生,甚至因為不斷回想案發當下自己的親人遭遇的慘事而罹患身心疾病。台灣對受害者及其遺族的保護實在太少,這應是國家司法需要即刻處理且勢在必行的要項。可是,在許多案件中,我們卻見到受害者及其遺族被限縮的極小,他們的聲音甚至也不被法庭重視。

社會有比死刑存廢更該被解決的事!

主張廢死的人權團體、法官、律師聚焦在社會鑑定,強調奪人性命之人犯一定是有他無法選擇的無奈而導致「不良善」,然而,身為受害者遺族負擔人生不幸仍選擇的「良善」,則被這些舉著人權大旗的人士給犧牲辜負了。廢除死刑,讓罪大惡極必須永久與世隔絕的罪犯受到保障,也極可能因為縱放罪犯而造成更多無辜之人的枉死。

廢死人士拿著數十年前的冤案說要保障零冤死,卻轉眼不看台南殺警兇手一審判死無意上訴、律師團卻還要求進行復歸社會鑑定之荒謬。廢死的主張完全沒有任何立意良善之處可以說服大眾,何況,避免冤案,應該完善的是科學蒐證、嚴謹判決以及抗告再審機制,而非廢除死刑。

▲ 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代表陳淑貞律師在4月23日憲法法庭死刑存廢的辯論中,轉達「台南殺警案家屬」的心聲,被害人家屬希望法律要正視被害人的傷痛。(圖/翻攝司法院YouTube)

慎殺不等於廢死。檢警單位用最先進的科學偵查蒐集證據,法庭依照證據應當嚴謹判案,不辜負任何一條消逝的生命;謹慎判殺,保障無辜之人不要因此蒙受冤屈;判處殘忍殺害他人性命之兇嫌死刑,與修復犯罪造成的創傷並不衝突,甚至就人道立場而言才是對生命權最大的敬意!

廢死人士始終無法回應廢除死刑後的「具體配套措施」是什麼,更提不出具體可行的配套方案。試想,若是廢除死刑,將導致台灣監獄數量無法負擔過多的無期徒刑罪犯,屆時假釋出獄造成「治安敗壞」也將是社會必然面對的嚴峻考驗。而台灣的經濟與社會各方面量能亦是一大困局,300社工集結五訴求言猶在耳,白花運動追悼法官之死慟痛未平,各級學校輔導人力長期不足、負荷量過重,更別說現階段廢死依舊無法取得全民共識。諸多問題懸而未解,皆顯出台灣尚未準備好走往廢除死刑的方向。

▲ 社工前往衛福部表達第一線工作者的心聲,強調社會安全網並應該變成社工安全網。(圖/記者湯興漢攝)

台灣近年重大社會案件不斷,社會上還有更急切的問題需要處理和解決,嬰幼兒托育安全和青少年校園安全及保障尚未獲得改善、重大犯罪受害者及其家屬的人權維護和傷痛修復也未有積極的處遇,這些都是政府亟須正視且刻不容緩的重大議題,也是政府責無旁貸應積極解決的重要優先項目。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