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街頭到網路 「台灣詐騙調查報告書」20年詐騙手法歷程與演變

▲台灣詐騙超過20年,從過往人對人直接詐騙,隨著使用習慣和電信時代來臨,詐騙變出多種樣態。(圖/記者林緯平製)

▲台灣詐騙超過20年,從過往人對人直接詐騙,隨著使用習慣和電信時代來臨,詐騙變出多種樣態。(圖/記者林緯平製)

記者陳詩璧/整理報導

靜宜大學女學生因男友在緬甸淪為「豬仔」被詐騙集團控制,獨自搭機前往緬甸,目前和家人聯絡上了,卻表明不想回台灣。去年,許多台灣人因求職詐騙被誘騙到柬埔寨當「豬仔」限制自由。過往20年間,詐騙型態持續更新,受害人和金額直線上升,根據刑事局統計,2022年全年度全台詐騙金額逼近70億,許多民眾「人在家中坐,詐騙從天上來」,電話、簡訊、演進到網路處處都能是詐騙,到超商拿包裹拿到假的,想談個戀愛,談的網戀,對方是盜照來騙感情的詐騙集團,《東森新媒體ETtoday》整理過往20年台灣詐騙演變走程,各式詐騙的手法、金額等變化,接下來連續六個星期,從事件、警界、法界、被害民眾和學者等等,每天不同面向來談詐騙,讓讀者們識讀「台灣詐騙調查報告書」。

亞馬遜CEO貝佐斯曾說過,聰明是一種天賦,善良是一種選擇,而在詐騙的多重宇宙裡,詐騙集團利用自己的「聰明」騙取他人的「善良」。銘傳大學犯罪防治學系王伯頎教授提到,台灣最早最早是金光黨詐騙,犯嫌在街頭行騙,透過假鈔、假金條、假金鍊等等騙取民眾手上的錢。隨著時代和科技的進步,在進入電信時代後,詐騙從街頭走向電話,實體走向電話,家用電話成了詐騙管道之一。

台灣在2000年前,詐欺案件大多是金光黨詐騙跟非法吸金手法,2001年中獎詐騙竄起,超越非法吸金,2002年出現假股票買賣詐騙,到了2003年開始,有組織的跨境詐欺集團成型後,車手、人頭帳號跟電話開始「擴大」經營,手法開始跟著時事走,出現了假簡訊催繳帳款詐騙,隔年165反詐騙諮詢專線成立,同年假綁票真詐騙手法開始橫行。2005年出現了信用卡盜刷詐騙和竄改電子郵件詐騙,為了防堵更多科技詐騙,刑事局於2006年成立「科技犯罪防制中心」,令人感概的是同年假檢警詐騙也跟著開始。

▲台灣過往20年的詐騙手法變化。(圖/記者陳詩璧製)

▲台灣過往20年的詐騙手法變化。(圖/記者陳詩璧製)*點圖可放大

2007年,假網拍詐騙開始,同年還有假銀行信貸詐騙,2008年解除分期付款也出現了,台北地檢署檢察官姜長志當年還是在教書,卻已接到分期付款詐騙的電話,差點被騙。2009年出現假交友愛情詐騙,原本以為是開心網戀,對方卻是盜圖盜身份的詐騙集團,騙走的不只有感情還有金錢。2010年開始,民眾陸續接到「猜猜我是誰」的電話,當時都以為是久未聯絡的朋友,以住院、急需買房等現金不夠為由詐騙。

2011年隨著即時通訊開始盛行,詐騙也跟著出現,2012年出現假退稅詐騙,2013年,隨著Facebook用戶增加,臉書購物詐騙也跟著來,2014年,隨著LINE的普及,詐騙改變管道,同年6月立院增訂《刑法》第339條之4(加重詐欺罪),若是冒用政府機關或透過網際網路等方式詐騙,可處1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100萬元以下罰金;2015年《刑法》還修正改為一罪一罰,讓重複實施詐騙者刑度再往上提高,同年小額簡訊詐騙開始傳到民眾手機裡。

2016年,假冒親友有急用的詐騙出現,電話那頭假裝是親友,良善的民眾一聽心軟,於是轉出去的錢,再也回不來。2017年法務部增修《組織犯罪防制條例》,將犯罪組織定要要件改為「『持續性或牟利性』之有結構性組織」,意即詐騙集團首謀也可改以組織犯罪罪名審理,如此一來首謀者最重可以判到10年,同年,打電話要求民眾到ATM解除分期付款的手法開始。

2018年,隨著臉書普及,假網拍開始出現,隔年假網拍轉成盜用名人照片、名義盜開帳號賣假商品,2020年,電商被盜會員個資的案件再起,刑事局不定期公布高風險賣場資訊,提醒民眾要小心在這些賣場的會員資料會成為詐騙集團的目標。

▲▼刑事局不定期公告高風險賣場資訊。(圖/刑事局提供)

▲刑事局不定期公告高風險賣場資訊。(圖/刑事局提供)

2021年、2022年一頁式網購詐騙更多,包括了于美人、謝金河、藍心湄、小禎等等,詐騙集團把能盜用對象都用上。詐騙集團跟著時事,更新話術、話題,2022年更假冒衛福部發放確診可拿5萬塊的簡訊放送,這使得165反詐騙諮詢專線電話被打爆,單日諮詢電話2千到3千通,當時,不少同仁跨組來協助接電話,2022年,柬埔寨人蛇集團以工作為由誘騙的人數達到高峰,而受到重視。

▲警政署所提供的資料來看,最容易被騙的民眾是落在18到23歲,其次是24到39歲。(圖/記者陳詩璧製)

▲警政署所提供的資料來看,最容易被騙的民眾是落在18到23歲,其次是24到39歲。(圖/記者陳詩璧製)

從警政署所提供的資料來看,50歲以上民眾最常被騙的是「猜猜我是誰」的詐騙手法,50歲以下則是投資詐騙。男性被騙也是以投資詐騙為大宗,比例達23.06%,女性則是解除分期付款,比例達到22.36%。

▲從這三年的數據來看,投資詐騙2022年的財損數超過34億。(圖/記者陳詩璧製)

▲從前三大詐騙手法統計數據來看,投資詐騙在2022年的財損數超過34億。(圖/記者陳詩璧製)

刑事局提供的數據資料來看,從2020年開始,投資詐騙金額成長相當快速,2020年就破10億,2021年20億,到了2022年,已經來到34億,這個數字幾乎是1年10億的速度在上升。

▲▼專題使用暫勿取,詐騙數據統計。(圖/記者陳詩璧製)

▲整理近7年的詐騙案件和詐騙總財損資料,發現2022年的件數將近3萬件,財損數字更直逼70億。(圖/記者陳詩璧製)

另外,看過去7年的詐騙案件和詐騙總財損資料來看,發現2020年前都是落在2.2萬到2.3萬件,但到了2021年逼近2.5萬件,到了2022年,件數更是直線爬升到2.9萬件,將近3萬件,這個數據成長飛速。

《東森新媒體ETtoday》整理了六大詐騙手法,第一周鎖定「一頁式詐騙」,採訪到受害者名主持人于美人、財經專家邱沁宜和被開了無限個「假謝金河」帳號的財訊傳媒董事長謝金河來談他們所遇到的困擾,還有同樣被害的瑩真律師,從律師的角度來談如何面對「假帳號」橫行,也剖析如何分辨「假一頁式網購」,另外,找了台灣Google、LINE、臉書、事實查核中心和法務部等來談現象和解方。

第2周起將針對「盜個資詐騙」、「包裹詐騙」、「求職詐騙」、「解除分期付款詐騙」和「電信投資詐騙」 逐周來談,從各種角度來探討台灣詐騙的變化及因應。銘傳大學犯罪防治學系王伯頎教授提到,詐騙手法都繞著人的「慾」和「懼」在變化,當人在面對這慾望和恐懼,人想戀愛、想賺快錢、想要得一份高薪工作,面對假檢警的恐懼、親人急用錢治病的恐懼等等,當詐騙集團意識到「騙」能獲得大量財富的同時,如何防範成為台灣最大考驗。王伯頎形容,台灣現行法規就像「騎UBike追高鐵」,政府如何做到橫向溝通整合,共同規劃出防詐安全網,是急需努力的事。

內政部長林右昌於2023年4月10日提到,要解決打詐問題,不只要在後端查察,更重要的是前端的源頭管理,也就是在社群平台上面進行前端管理,因為很多詐騙利用網路匿名特性、科技的手法,讓查察不容易進行,因此,未來包括投資、求職廣告均應該要朝實名制來規劃和努力。

至於提高相關刑責刑度,林右昌主張,過去大家認為詐騙比較輕罪,但是未來不會,未來詐騙將是政府重點打擊的對話,全面提高詐欺相關罪行,包括主謀、協同犯罪、(銀行)帳戶提供者都要納入。

相關新聞

假廣告、假帳號一滑就有 于美人邱沁宜氣炸喊話政府要面對

上百個假謝金河LINE帳號流竄 檢舉完竟換照「盜開」持續騙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