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耀文/扭轉人才斷鏈「去台化」危機 首重開源和優化

我們想讓你知道…要扭轉人才斷鏈「去台化」的危機,不外乎在於人才的「開源」和「優化」。

▲去年12月初,美國總統拜登出席台積電美國亞利桑那州廠移機典禮。(圖/台積電提供)

● 張耀文/國立台灣大學電機資訊學院院長

看到近來台積電赴美設廠的消息成為全球各重要媒體關注的焦點時,令人相當感動,這是我們台灣厚植三、四十年所造就的堅實國力和產業力,繼2005年5月《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封面以「台灣為何重要?(Why Taiwan Matters)」和2020年12月《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的評論「以同樣條件而言,台灣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地方! (Pound for Pound, Taiwan Is the Most Important Place in the World!)」等國際主流媒體高度肯定台灣實力的昇華,這個從未有過的光景,值得國人珍惜與省思。

然而,在這個令人振奮消息的同時,部分國人感到困惑,質疑台積電因地緣政治的壓力下而赴美設廠,恐有人才出走和技術外流等「去台化」的隱憂。筆者認為我們台灣自己握有「去台化」的關鍵,這個影響遠比國際地緣政治巨大而直接:若國人擔憂五百位工程師赴美所造成的人才、技術流失和其效應,為何不重視錯誤政策所可能傷害的數萬人才流失,才是台灣當今面臨人才「斷鏈」的最大挑戰呢?

少子化將使人才短缺 教育政策失當不利培養優質理工人才

人才是產業發展的根本。在過去數十年人口紅利的基礎下,國內產、官、學、研密切合作,端出優質的政策,重視扎實的教育訓練,獎勵創新的產業發展,培育具國際競爭力的高階人才,更獨特地蘊育出以誠信為本,願意腳踏實地深耕實務的產業文化,奠定今日多項產業成功的基礎。我們若能保有良善的教育制度和政策,就能繼續培育出新的頂級人才,而旅外的人才可以扮演開疆闢土的角色,強化與海外夥伴更緊密的合作關係和產業生態圈,提升國際化能力,終將為整體產業帶來正向循環。

▲近年來在少子化下,產業人才短缺的窘境也日益顯著。(圖/記者謝婷婷攝)

然而,近年來在少子化和失當的教育政策下,我們在科技人才培育的原有優勢正在快速弱化中,而產業人才短缺的窘境也日益顯著。根據教育部的資料,大學一年級學生人數從2015年的27萬人將持續降至2028年的17.7萬,意味著以碩士畢業生為主的科技產業,在未來將會遭遇人才基數短缺的嚴峻挑戰。除少子化的衝擊外,國內理工學生占比更由105年的41%一路下滑至2020年的32%,大減逾10萬人,無疑是雪上加霜。而放眼未來,在持續的少子化和失當的教育政策夾擊下,更不利優質理工人才的養成。

要扭轉人才斷鏈「去台化」的危機,不外乎在於人才的「開源」和「優化」。

「開源」三要

「開源」有三要:策略性招募國際人才、加強女性從事理工領域的誘因和扭轉少子女化的劣勢。

考量資源限制,應以策略性目標,招募留台意願較高的國際學生和專家,例如文化血緣和生活習慣較接近的華僑和台灣具經濟優勢的地區(越南、東歐和印度等);藉由產學合作,改善國際人才留台發展或是回母國協助台商企業發展的誘因,提升攬才留才的效率。要有效提升國內女性理工學生的比率,應學習歐美的制度,在相關領域的學習、升學和就業機會上,給予適當的保障,藉以提升氛圍和誘因。要扭轉少子女化的劣勢,則需破除長期低薪、高房價和工時過長等問題,政府和產業更需加強生育獎勵和養育照護福利。

▲政府可以以策略性目標,招募留台意願較高的國際學生和專家。(圖/蝦皮購物提供)

「優化」四要

當今最緊急的「優化」四要:調整中學數理「必修」學分數、重塑符合公平正義的大學考招制度、彈性大學修業的制度和建構在職轉行的培訓機制。

適度增加中學數理「必修」學分數,使數學和自然科學教育相輔相成,扎好理工基礎。尤其108課綱高中自然科「部定必修」的規劃,難與考招新制連動;升學名額最多的學測僅能就「必修」內容作命題,但自然科實質必修內容僅為原課綱的一半,物理、化學、生物、地科各只剩二學分,應適度調整必修和選修學分的配置,讓基礎扎根和適性探索間求得平衡。

近年大學考招的亂象,已經深刻影響人才的培育。現行制度已造成高三學習不完整,弱化學習成效;「賭博式考招」逼迫學生作選擇,導致就學後不穩定;各種違反公義的考招制度,造成學生和家長極大的痛苦。尤其現今大學升學考試,採用全球唯一的高分被砍頭級分制。在教育部的強勢主導下,去年起分科測驗被迫採用「以前1%考生平均成績來計算60級分級距的級分制」,造成100分被砍頭,竟然可能和70餘分同為60級分的荒謬計分方式,反智反科學,破壞考招的公平性,更深刻傷害頂尖專才的培育。

▲現行的招考制度,造成高三學習不完整,弱化學習成效。(圖/記者林敬旻攝)

在目前僵化的學系限制下,應彈性大學的學習和修業制度,提供在校生根據學習興趣和產業需求等,改換生涯路徑的多元選擇。更應積極建構各領域的跨校專業聯盟,結合產業資源,相輔相成,創造產學共同育才的生態系統。

由勞委會和經濟部規畫建構和擴大在職轉行的培訓機制,借助產業和學界的力量,規劃實務和理論兼具的套裝訓練和實習課程,協助有興趣和能力的社會人士轉職,以舒緩缺工產業的人力需求。

人才斷鏈 半導體是否「去台化」的關鍵

人才斷鏈才是半導體產業是否「去台化」的關鍵。我們當今在半導體的優勢,得之非常不易,國人切忌好高騖遠,要腳踏實地培育人才,才能確保我們台灣的永續發展和卓越。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