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地方焦點

獨/高虹安的竹科現象「2優勢關鍵」 支持者:沒忠誠隨時可翻轉

記者陳凱力/新竹報導

2022年市長選舉終於落幕,全人口僅45萬、選舉人數35萬的新竹市再一次翻轉變天,從選戰以來新竹市即成為全國矚目焦點,第三勢力民眾黨的高虹安,討論熱度直逼北高市長,最終以9萬528票獲得勝選,值得注意的是,高虹安現象,已經在發生。

▲高虹安開票。(圖/記者陳凱力攝)

▲高虹安的勝選,讓新竹市宣告再一次翻轉。(圖/記者陳凱力翻攝)

最容易翻轉的城市

1997年民進黨蔡仁堅結束藍營執政時代,成為新竹市首位綠色首長。

2001年國民黨林政則翻轉蔡仁堅。

2009許明財繼林政則後,繼續藍營執政。

2014年民進黨年僅39歲的林智堅以1014票斷了許明財的連任夢,終結國民黨2任執政,更曾為台灣最年輕縣市長。

2018年新竹市長選舉,民進黨林智堅獲10萬7612票連任成功,得票率49.57%。

2020年立委選舉時代力量的高鈺婷得到了73,770票、得票率28.61%,距離勝選的鄭正鈐僅差2萬1千多票、第二名鄭宏輝8241票。第三勢力在新竹市看見翻轉的曙光。

2022年民眾黨高虹安,以空降之姿降臨新竹市,並以9萬6123票勝選,打破長期藍綠割據局面,也成為民眾黨繼台北市後第一個開拓版圖成功的縣市。

高虹安開票現場。(圖/記者陳凱力攝)

▲高虹安的開票會場,許多年輕爸媽帶著孩子參加,但台下也不乏5、60歲的支持者。(圖/記者陳凱力攝)

傳統選舉新竹市民沒空買單

新竹市有將近半數的人不是正在竹科上班,就是間接與竹科發生關係,工作壓力、加上移居的年輕家庭在事業與工作奮戰且普遍無後援的情況,以及輪班、加班的時序調整,新竹人其實已經無暇分心給政論口水。選戰期間,對手打出「空降」、「不是新竹人」試圖將高虹安邊緣化,然而對於這個大量移居的新竹市,「是不是土生土長」、「在新竹市住多久」,新竹人表示「完全不影響」。

高虹安支持者決定投她的關鍵

工程師們不諱言,具有理工背景的高虹安是加分選項,但高虹安最大的優勢卻是「新的年輕人」。《東森新媒體ETtoday》實地在高虹安開票現場街訪,她的支持者紛紛表示「政黨輪替,換人做做看」,以及「年輕」,是最後關鍵選擇。

高虹安的支持者不分年紀,普遍認為,最適合擔任市長的年齡約在30~50歲,尤其40歲左右,已有一定人生經驗閱歷,但思想做為還不趨於安全、保守的年紀,支持者普遍表示「超過50歲就不行了」。

工程師說,高虹安的理工背景,確實對他們來說有加分,然而對於非竹科產業的支持者來說,科技城或許由科技背景出生的人來領導,更能帶新竹市快速進步。

不過有趣的是,現場支持者對於林智堅並非都厭惡至極,有部分支持者更坦言,「林智堅市長第一屆做得不錯」,支持者說,「論文案」、「助理費」對他們來說比較像是八卦,讓他們真正「切心」翻轉的,是「12億棒球場」等公共工程。

高虹安開票現場。(圖/記者陳凱力攝)

▲普遍新竹市民認為,市長的年紀對投票選擇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圖/記者陳凱力攝)

高虹安與企業家的緊密新竹人冷靜以待

高虹安在選戰期間,與郭台銘、宣明智幾乎畫上等號,選舉末期甚至還有「宣明智下指導棋」的爭議,然而支持者理智認為,候選人與企業家關係緊密只是一個表象,認為實際上還是要看高虹安做了什麼,或是與企業發生了什麼,如果只是企業家支持,那只能代表這個候選人本身,對於企業來說具有相當魅力,無法依此未行先定罪。

支持者坦言對政黨並不忠誠,隨時可翻轉

支持者們說,與父母輩不同,他們並無政黨傾向,在選擇候選人的時候,個人特質高於政黨背景,更不諱言,如果高虹安讓他們失望,4年後會再一次翻轉。

除了高虹安,民眾黨在2022年拿下2席市議員,成績亮眼,另一個第三勢力小黨時代力量也保有原來的3席市議員,國民黨連任議員,也出現中生代票數超越資深前輩的現象。由此可見,新竹市民已跳出傳統選舉悲情、撕裂的框架,可預見,未來的新竹市,不只是翻轉天堂,更是各政黨兵家必爭之地。

▲高虹安開票。(圖/記者陳凱力攝)

▲在高虹安上台前,台下空椅子還很多,支持者幾乎都是各自前往,與傳統選戰動員擠爆現場的現象呈現反差。(圖/記者陳凱力攝)

高虹安開票現場。(圖/記者陳凱力攝)

▲▼支持者不諱言,對政黨或是高虹安本人並無忠誠,如果做不好,4年之後會繼續翻轉她。(圖/記者陳凱力攝)

▲高虹安開票。(圖/記者陳凱力攝)

►醫師候選人送鼻腔清洗器...賄選起訴 檢追來源:淘寶蝦皮買來的

►高虹安合體郭董要「傳承」 林耕仁開酸:別忘了還有不能貪污

►林冠年北機站送資料要她請辭立委 高虹安反駁:從沒當過我助理

►80里長到場相挺…被質疑灌水造假!高虹安謝他帶隊:畫面說明一切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