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潮驚藏大量銫 美俄核彈試爆殘留比福島高千倍

▲▼             。(圖/翻攝自ScienceDirect)

▲研究團隊採樣台灣周遭海域的銫134、銫137及其輸送情況。(圖/翻攝自ScienceDirect)

文/中央社

中山大學講座教授陳鎮東研究發現,60年前美俄核彈試爆在黑潮深水遺留大量放射性銫137,超過福島核電廠事故釋出量千倍,且可能在東北角湧升海域被蝦蟹藻類吸收,人類捕食恐受影響。

國立中山大學今天新聞稿指出,海洋科學系講座教授陳鎮東近日獲選成為1962年成立的「美國地球物理聯盟會」會士,台灣歷來僅5人入選,陳鎮東可謂台灣海洋科學領域第一人,近期關於黑潮放射性物質的研究更獲世界頂尖期刊「海洋污染公報」刊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島核能電廠事故,釋放了大量放射性元素「銫」,陳鎮東與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台灣大學、台灣海洋大學及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輻射偵測中心組成研究團隊,自2018年開始,即採樣調查台灣周遭海域的銫134、銫137及其輸送情況。

陳鎮東研究團隊發現,黑潮200到400公尺深處有最強的銫137輸送量,且是2016至2018年福島地區每年釋出到海洋的1000倍。

陳鎮東指出,福島及核爆會產生放射性銫134與銫137,目前半衰期較短的銫134已經偵測不到,而半衰期約30.2年的銫137,含量均低於原子能委員會之紀錄基準值,並不對人體造成危害。

團隊究其來源,發現黑潮輸送的大量銫137,並非10餘年前的日本福島核能電廠事件,多數來自於60年前、1958年至1962年間,早已被眾人遺忘的美俄密集核彈試爆歷史。

陳鎮東說明,福島事件後釋放銫134及銫137多年來透過從大氣和陸地輸入太平洋,絕大部分順洋流往東流向美國,部分經西北太平洋海水循環進入黑潮抵達台灣,再經台灣東岸向北流回日本。雖然福島釋放的物質確實會流到台灣附近,但台灣觀測到的銫,不見得都是福島釋放的,很大部分是過去核彈試爆殘留物質。

團隊也推測,台灣東北角屬海洋重要湧升地區,海洋深水會在此處湧升到東海表面,銫137可能會從海洋深處湧升至表層水深約20公尺處,藻類、海洋生物吸收後,進而被人類從事海洋漁業如養殖、捕撈時利用,恐影響人類。

針對日本擬於明年春天排放福島含氚廢水,陳鎮東也藉這篇研究指出,核彈試爆過程,原子彈會釋放銫137,而氫彈會釋放氚,台灣附近量測到的氚也可能是過去核彈試爆所留下。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