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孩童打父母巴掌 該如何讓孩子知道底線?

我們想讓你知道…當教養變成較量的那一剎那,我們真正該教育的事情就會沉入谷底。甚至連自己為何要教訓孩子都想不起來,形成只記得負面情感的惡性循環。

▲作者指出,如果父母未以最低界線的規則教育孩子,後果將會非常可怕。(示意圖/CFP)

● 崔旼俊 (최민준)/韓國教養專家

孩子會在外面用更大的聲音來挑釁我

「他只要在我說住手的時候停下來就好。真不知道為何非得要讓我再重複一模一樣的話。」

我每次在現場都會聽到父母這麼訴苦。這當然非常令人生氣。當我們說了「住手」,孩子卻回說「不要」時,心裡感覺就像是有什麼東西炸開似的。但這種你叫他住手,他又再重複做出一次同樣舉動的孩子其實很正常。原本人類就不是你說了一次,對方就聽得進去的存在。因為人類存在著自我意志、自我、迷因(meme),才會與動物如此不同。

三歲孩童打父母一巴掌,並不是悖逆的行為,而是他想要了解自己可以做到哪裡。這是試探底線和探索世界的正常行為。只是我們可以制止孩子的小手,輕輕看著他的眼睛告訴他:「不可以亂打人。」

教育者必須領悟控制孩子的方法,這非常重要。如果學不會以最低界線的規則來控制孩子,那麼後果可是非常可怕的。在家裡面對彼此的不完美是可以的,但如果要以這個狀態走出戶外與他人想處時,尚未解決的問題狀況就會傾巢而出。這時,我最常被問到的就是這個:

「只要出門在外,孩子就會仗勢著其他人的視線,開始耍賴,明明他在家裡就不會這樣。我該怎麼做才好?難道我在外面也要像在家裡一樣對他發火嗎?」

由於這個問題誤將「教養」定義成「教訓」,所以更難解決。教養並不是藉由讓孩子驚恐來制服行動,或是以大發雷霆的方式吵贏他。我們只需要將定義修改成「教導孩子出了家門之後,自由的底線在哪」,就可以輕易解決掉這個問題。

正如大家所想,孩子之所以在外面更常耍賴,是因為他們確切掌握到教育者在他人面前會變得軟弱的連結。而這種時候特別容易引起教育者的好勝心。抱著「你以為我會退讓嗎?」的心態,更想在大家面前狠狠地教訓他一頓。以這種方式來制服孩子,給他「不可以」的訊息,大概能贏個一天左右吧。但孩子在這種反覆下來的鬥爭之中,很難不感到厭倦。

這場在外與孩子展開的鬥爭中,教育者雖然會失去很多東西,但孩子卻幾乎沒有損失。即使媽媽靠著吼叫迅速壓住了孩子,但那一瞬間換來的尷尬,也會耗損教養的持久性。再加上,陌生人或許還好,但公婆或其他親戚絕不可能坐視這種情況不管。

「幹嘛沒事這樣兇孩子?讓他這麼做不就好了。」當孩子的援軍一旦出現,他就會想到自己先前受到的委屈,開始放聲大哭。但真正想哭的,應該另有其人吧。

唯有在修正完教養的定義之後,才有辦法斬斷這一切的惡性循環。正因為我們將教養定義成「教訓」及「讓孩子屈服的過程」,才會引發這些問題。

教養並不是非得有一方獲勝才能結束的鬥爭或運動競技,而是「不被尚未成熟的孩子牽著走,並教導他社會規則的過程」。我們不該被孩子耍賴或不成熟的要求牽著鼻子走,而是應該要起身看著孩子的眼睛,反覆地告訴他該遵守的規則。即使孩子想要一決勝負,將教育者拉進一場爛泥巴戰中,我們也要從容地拒絕這項邀請,否則只會引發孩子的好勝心。當教養變成較量的那一剎那,我們真正該教育的事情就會沉入谷底。甚至連自己為何要教訓孩子都想不起來,形成只記得負面情感的惡性循環。

給成長中的家庭一句話

當孩子在外面失控時,請這麼告訴他:「這裡是外面,在這裡吵鬧會影響到其他人。有什麼事我們回家再說。」

▲崔旼俊 (최민준)所著,《給不小心又對孩子大吼大叫的你》,采實文化出版。(圖/采實文化提供)

熱門點閱》

► 台灣跟著各國漲電價合理? 國外電價還受市場供需影響

► 25K低薪風暴席捲全球 八年級生不婚不生、放棄買房

► 你傳的訊息恰當嗎?3種應避開的NG聊天方式

► 放棄當律師堅持「念哲學」 她證明熱情也可養活自己

●本文獲出版社授權,摘自「給不小心又對孩子大吼大叫的你」。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