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耕365/安置童「我是不被愛,不被疼惜的」 淺談寄養家庭

圖、文/善耕365提供

五月份適逢母親節,小時候老師總是教導我們在母親節要跟媽媽說聲感謝,然而總會有些同學是沒有媽媽可以說謝謝的,老師就跟那位同學說「你可以把康乃馨送給爸爸或阿嬤呀」,當時我才知道,「母親」這個角色不僅有稱呼上的意義,更包含了深層的「照顧」議題。

我曾經看過一本書《袋愛到我家》,這是以「袋鼠」的「袋」為名,以「袋鼠寶寶」作為受創兒童象徵,寄養父母就如同袋鼠媽媽一樣,照顧袋鼠寶寶,並給孩子最安全的庇護。

社會上孤苦無依的孩子付出的寄養父母,值得我們認識,很榮幸可以邀請到「基督徒救世會」的社工督導跟我們分享寄養家庭的點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孩子:我是不被「愛」的,不被「疼惜」的....

寄養家庭制度,是邊緣孩童的重要依靠。

《袋愛到我家》一書中有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小故事,小苺(化名)來自一個低收入戶家庭,小苺因原生家庭提供的家庭支持與刺激不足,有發展遲緩的現象,寄養媽媽回憶起5歲的小苺第一天到寄養家庭時,那個瘦弱的模樣,就像受驚的小老鼠。

小苺吃東西很慢,而且吃完東西沒多久就吐出來,把新家的地板、床鋪全灑滿又酸又臭的嘔吐物,當下小苺不是像一般孩子一樣大哭大鬧,而是驚慌的問寄養媽媽:「你要打我屁股嗎?」,看到這句話我的心顫了一下,過去的小苺到底是經歷了什麼樣的生活呢?

每個孩子都是上天賦予人們最珍貴的寶貝,但這份寶貝不一定符合每位父母的期待,從小不被家庭尊重、輕視、受虐、疏忽照顧的孩子可能會失去自我價值感,陪伴這群孩子成長是寄養家庭的一大功課,一個身心健全的家庭可以提供孩子人格發展、保護的功能,若完整給予孩子則能幫助他有安全感,這些家庭功能是較難被機構、教保員所展現的,這也是為什麼邊緣孩子被安置在寄養家庭可能更好的原因。

「寄養」非「收養」,寄養家庭是什麼?

若孩子的原生家庭發生重大變故,親生父母無法或難以持續擔任照顧兒童的角色時,為確保兒童身心得到健全發展,而必須將兒童安置於親生家庭以外之家庭中,這個家可以是親屬寄養,也可以是合格的「寄養家庭」,這個暫時的家就是孩子等待親生家庭重組的避風港。

許多學生到外地讀書時會選擇到暫時的家-Homestay去寄宿,這個家提供了照顧、教育與支持等家庭功能,我們也可以想像寄養家庭就是這群小朋友暫時性的家,家庭寄養是專業性及社會性的兒童少年福利服務,這是一種以家庭為基礎的短期替代性照顧 — 顧名思義「寄養」非「收養」,孩子最後還是要回到他原本的家。

在寄養服務中有一種小朋友被稱為「 安置童(困難照顧兒童/少年)」。這群小朋友過去生活環境可能比較複雜,往往受到不當對待,這樣的孩子可能長期受到暴力、疏忽等,就像小莓一樣,長期不穩定的家庭型態可能造成孩子們出現具攻擊性、個性畏縮等狀況,這些都與童年創傷經驗(ACE)有關,孩子的身心狀況也因此出問題。

督導提到小嬰兒從0歲可能就開始學習玩所謂的「心理遊戲」,他能夠感受出你對他的喜好以及友善程度,寄養童也會刻意去探測寄養父母的容忍程度,剛開始接到寄養孩子的新手家長都會有一段「磨合期」,不僅是寄養家長需要調適,寄養童們也需要適應。

陪伴這群難安置童相對地更耗費寄養家長的心力,也使得有些寄養家長中途放棄、原生家庭的孩子出現不良反應,又或者是寄養童自身內心產生焦慮或抗拒,種種都消耗著寄養家庭的能量,但看著寄養童一天一天地回到生活正軌,卻是支持寄養父母持續服務的養分來源。

分離往往也是寄養家庭的考驗!愛包含分離與祝福

「結束服務時,這些寄養家長不會難過嗎? 」我問督導。

「當然會,但成熟的愛可能得要學會分離與祝福。」督導說。

當你用心栽培的蔬果成熟時、當你努力拉拔長大的小動物成長時,我們都有一天需要面臨分離這個議題,寄養和收養不一樣,是有期限的,分離往往也是寄養家庭的考驗,我們都看過《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部作品,作品中闡述著父母不應該佔有孩子的人生,而相同地原生家庭和寄養家庭的孩子總有一天需要獨自飛翔,只是時間遠近的問題。

筆者沒有當過寄養家庭,卻能深深體會寄養父母分離時的感受,過去我曾經讓朋友寄養過寵物狗些許時間,狗對我來說就像家人一樣,當朝夕相處、細心呵護的家人突然被抽離,這種感覺很心酸,雖然我早就知道這終究不是屬於我的,我也有責任把他照顧的好,至少讓他在我身邊的時光是快樂的。

寄養家庭的愛是在雛鳥受傷時張開翅膀接納他。當幼鳥學會飛行後大方展臂祝福他,也許未來很難再見到一面,但這群寄養父母為我們的下一代做了最值得敬佩的守護。

仰賴著「愛心」支撐的寄養需要更多支持

隨著少子化、高齡化及年輕世代不願生養等生活型態,寄養家庭面臨數量不足的困境,且社會大眾認同感不足,但有需求的孩子卻未減少,從寄養家庭的退出與召募困難可以看到,除了世代家庭型態轉變、寄養個案照顧艱難等因素之外,同時也反映出政府的經費未能到位,寄養成本不斷增加,但地方政府提供的安置費用卻無法充分反映成本,大部分寄養家庭多以「行善」、「愛心」為導向,缺乏專業尊重與配套,讓投入寄養家庭者意願受影響。寄養家庭的制度,還有許多努力的空間,要讓寄養家長們感受到社會的認同感與支持,而不是僅仰賴著「愛心」支撐。

社工在與寄養家庭一起工作的時候並不是以監督的方式來參與,而是與寄養家庭一起成長為目標,回首工作的種種回憶,從過去多年收出養服務中體會到家庭教會我們的事,像是孩子從原本的叛逆、暴躁,但在寄養父母的愛與教導下,逐漸懂得管理情緒和責任感,或是孩子表達終於感受到自己擁有完整的家,這些回饋都讓社工相當感動,也間接著反思自己與家人、孩子間的互動。

個案帶給我們的學習,往往比我們帶給他們的多,他很珍惜每一次與家庭互動的過程,都是難能可貴的經驗。

不是永遠的家,而是重新站起來的勇氣

督導說,寄養家庭的家長和她回饋到,透過這樣與孩子的相處,能夠更理解自己與孩子的互動方式及教養方式,也才知道「分享愛」說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卻很困難。

我們不能選擇原生家庭,我們也不能選擇親生孩子,同樣地寄養家庭也不能選擇孩子,督導說許多寄養父母反饋提到自己從寄養童身上學習到「接納」這件事,這是在每個家庭中都需要學習的大學問,當然寄養父母也是。

寄養家庭雖然只有短暫的時間陪伴孩子,那可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精華的時間,我們給孩子的不是永遠的家,而是幫助跌倒的孩子找回重新站起來的勇氣。

你也可以成為袋鼠媽媽!

如果想加入寄養家庭,且同住的家人品德端正、身心健康,沒有傳染性疾病及其他不良素行紀錄,家中環境、經濟條件符合,歡迎與基督徒救世會、家扶基金會、世界展望會等協會聯繫,一起袋愛到我家。

▲成為寄養家庭條件。(圖/基督徒救世會提供)

【作者資訊】
作者:小太陽社工師-邱瑀庭
社會工作是一個以生命服務生命的職業,期許自己以一個專業的角度用溫柔的筆觸寫出對生命的體悟,像一顆溫暖的太陽照亮世界黑暗的角落。
△ Instagram : littlesun_sw
△ FB : 小太陽社工師的小小日記

原文取自【善耕365公益媒合平台】《安置童:「我是不被愛,不被疼惜的...」給孩子一個避風港,淺談寄養家庭》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