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第一手震撼輔導故事!少女為考前三志願狂拔眉 母親幫畫眉掩飾

▲憂鬱,悲傷,難過,顯圖。(圖/取自免費圖庫Pakutaso)

▲為了考上前三志願,瘋狂拔眉毛、拔頭髮。(示意圖,非當事人/取自免費圖庫Pakutaso)

記者林育綾/綜合報導

青少年自我傷害,甚至走上絕路逐年攀升,一名心理師近來出書分享校園第一手最震撼、也最令人心疼的輔導故事,包括國中女孩為了考上前三志願,瘋狂拔眉毛、頭髮;還有青少年為了讓父母聽自己說話,動了輕生念頭;而她接住每個「表面難搞,但其實內心正哭泣的青少年」,也寫下給老師、父母的建議。

在國中專任輔導教師多年的蔡宜芳心理師,近來獲寶瓶文化邀請出書《接住墜落的青少年》,經過去識別後,寫下25篇文章分享輔導室的第一手案例,也都附上了溝通建議,給更多師長、家長參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身心靈,白日夢,疲累,心靈,憂鬱,失眠。(圖/pixabay)

▲許多青少年默默承擔「大人世界的問題」,以憂鬱、傷害自己的方式承受。(示意圖/pixabay)

書中提到青少年在憂鬱、憤怒背後,往往有說不出口的無助與惶惑,也有不少青少年默默承擔「大人世界的問題」,以憂鬱、傷害自己的方式承受。包括為了考上前三志願,一位國中少女拚命讀書,連出門度假在阿里山小火車上都在寫字修,還常慮地拔眉毛、拔頭髮,靠著母親幫忙畫眉毛、編髮掩飾。

也有青少年反問,「我是不是要死掉,爸媽才會聽我說話?」還有學生擔心父母不愛自己,靠著考試作弊維持前三名;甚至有人在輔導室問,「老師,割腕不夠痛了,還有什麼更痛的方法嗎?」

她以家族治療的觀點指出,孩子的問題其實反映出「家庭系統」的運作出了問題,就像「你追我逃」,當父母管得越嚴格,孩子就越反彈;當孩子越反彈,父母就更覺得這個孩子太叛逆了,不得不管,如此產生惡性循環。

▲憂鬱,悲傷,難過,懊惱,焦慮。(圖/取自免費圖庫Pakutaso)

▲拔毛症是一種精神疾病,「能舒緩焦慮感」。(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akutaso)

而書中提到的案例之一「拔毛症」(Trichotillomania)是一種精神疾病,盛行率大約是1%。個案通常面臨外在壓力,引發焦慮的感受,產生拔毛的衝動,因拔毛「能舒緩焦慮的感受,讓個案覺得比較放鬆」,通常拔的地方有頭髮、眉毛、睫毛等。

不過個案往往可能會又因為拔毛的行為,感到羞恥或羞愧,影響自尊心及人際關係,而想要掩飾拔毛的痕跡。另外,有些個案也會伴隨其他傷害自己的行為,例如摳皮膚、咬指甲等。

蔡宜芳解析,拔毛症的發病年齡大概是在兒童到青少年,以女性居多,時間可長可短,有些人可能在一段時間後會自行緩解,但有些人可能拔了很多年,一遇到壓力源,就又復發了。

有些若嚴重到外觀改變時,家長也可能被親友質疑「沒有照顧好孩子」而感到丟臉或自責,甚至更容易責備孩子。一旦責罵小孩,不但沒辦法幫忙孩子改掉習慣,還可能讓親子關係更緊張。

▲▼《接住墜落的青少年──我與那些受傷的孩子,及他們不安的家庭》(圖/寶瓶文化)

▲《接住墜落的青少年──我與那些受傷的孩子,及他們不安的家庭》蔡宜芳心理師透過25個案例,給老師和父母建議。(圖/寶瓶文化)

她也提出5點建議,包括嚴重時至精神科就醫,另外能請孩子寫日記,紀錄拔毛的時間、地點、前後感受、想法、拔了多少等,協助釐清壓力來源。同時可在手上纏繞透氣膠帶,協助在想拔毛時意識到自己行為,並尋找其他抒發壓力的方式。尤其要理解,此時孩子「更需要家人的支持及陪伴,而非指責」。

《接住墜落的青少年》如今已發行,蔡宜芳心理師透過25個案例,從諮商心理師的角度,看見孩子們叛逆、失序行為背後的原因,也提供了很多實務的經驗,能讓家長、老師可以用不同的視角,看到孩子想透露出來的訊息。

● 《ETtoday新聞雲》提醒您,請給自己機會:
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我們的美麗就用白紙黑字寫下來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