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崑玉/從密使到買辦 兩岸說客的前世與今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兩岸的確需要溝通,但最好的溝通就是官方代表當面溝通,避免誤判,造成後悔的悲劇。

● 吳崑玉/前親民黨文宣部副主任,現職專欄作者。

兩岸風雲緊張,不少前朝黨政高層,乃以和平使者或說客之姿重現江湖,所強調者不外乎三項:第一,兩岸不能戰只能和,台灣軍隊不能打;第二,不可強化軍力到能打,不可買軍備,別想靠老美;第三,別讓老共不開心,否則就是挑釁,就是一場災難,就會造成生靈塗炭。

這些說法行之有年,見怪不怪,支持者與反對者互相叫罵,也聽到耳朵長繭,卻很少人點出其內在矛盾與演進過程,以致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

兩岸密使防止「誤判」

話說從頭,蔣經國時代以前,兩岸多處於「三不」狀態,即「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直到李登輝就任總統,才開始由親信蘇志誠,透過香港的南懷謹大師牽線,進行對話,此即當年曾喧騰一時的「兩岸密使」。

▲辜汪會談歷史照片 。(圖/海基會提供)

在辜汪會談後,雙方的「密使」也漸成半公開的往來。即使在95-96年台海危機期間,曾永賢、張榮豐等人,還曾銜李登輝總統之命,去對岸會見解放軍楊尚昆,及江澤民親信曾慶紅,溝通雙方高層的真實心意與底線。

這種危機時期的高層密使,必然得到雙方最高層的「授權」,目的在防止「誤判」,或擦槍走火造成危機升高。

張榮豐老師近日便曾透露,最緊張的時候,他曾直接打電話去南京軍區找人問狀況,這說明當時兩岸雙方都有政治壓力要演個「武場」,卻又都不想真打,只能靠密使來傳達高層間相互保證,擔任類似美蘇「熱線」的功能。

 

▲ 李登輝就任總統後,派親信蘇志誠擔任「兩岸密使」。圖為蘇志誠。(圖/記者林敬旻攝)

台海危機:2005年來到高峰

這種「人肉熱線」有兩個先決條件:其一,雙方的密使必須是最高層信任的「官方代表」,且被授權擔負此一任務。其二,雙方高層間必須有基本的「互信」,如果承諾無法實現,或後來發現保證只是騙術,那就不會再有下一次。

很不幸的,2000年之後,扁政府破壞了所有的信任基礎。他沒有想到的是:台灣騙贏大陸一次,頂多只是在恐龍腳上刺了一針,但恐龍火起來尾巴一掃,那就得傷筋挫骨,後來結果便是如此。

許多人在談1996台海危機,但台灣近三十年來最危險的時刻,其實是2005年左右。

當時阿扁為求勝選搞「正名、制憲」,老共已經準備動手了,美國國務院與國防部非常緊張,不斷告知台灣政治人物,兩岸戰爭在即。有人會說,不對啊!那時又沒有射飛彈?那你就太不瞭解老共了,老共歷年四次對外戰爭,都是喊打喊殺的時候沒事,真要開打前突然好幾個月沒聲音,就是在磨刀了。

接下來,老共寄望於馬英九,但馬在任上也不敢促統。接下來小英時代,原本雙方高層溝通的管道並沒有恢復,因為已經沒有「互信」作為溝通基礎。在這十年之間,兩個個體間防止誤判的溝通主調,很快就「異化」成了統戰,一如當年的「通譯」,快速進化為「買辦」,使得兩岸溝通的方式完全變了調。

▲ 吳崑玉分析,兩岸近三十年最危險的時刻是2005年,陳水扁擔任總統時期。(資料照/記者李毓康攝)

中共的「通譯」:國民黨

「兩岸買辦」的演化過程,也跟百多年前差不多。「通譯」的優勢不只是語言,更在於「解釋」,中國語意實在太複雜太難懂,老外必須依賴通譯的解釋才搞得清楚狀況,通譯也就在其間得到了上下其手的空間。

近年,習於威權老大哥說了算的大陸人,也很難理解台灣民主社會的運轉機制,只有挑一個他相信的人來幫他翻譯,誰?看來看去也只有國民黨了。

對,只有國民黨。對岸某台辦高層官員,便曾在某次餐會中嗆過其他政黨:「你告訴我,你們有什麼力量?我們當然只跟有力量的國民黨打交道啦!」

當通譯壟斷了語言及解釋權,他就把對方給「包起來」了。加上滿清政府不准一般人接觸外人,又限制往來經商口岸與項目,讓翻譯取得了某些特權,甚至「特許」牌照,經由壟斷而快速致富。

▲國民黨前主席連戰與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圖/中新網)

國民黨壟斷對台事務解釋權 「買辦」得好處

這種由「包大人」取得特許壟斷的玩法,也在兩岸間複製。

當國民黨壟斷了對台事務的解釋權,對岸所有的情報蒐集得再多,卻都得經過國民黨調教的台辦人員和兩岸學者詮釋分析,甚至根本買通之後直接餵進國民黨自己的說法。

於是,大陸以為服貿會過卻沒過,連勝文會贏卻沒贏,2018大勝就等於2020已經到手…。結果,所有對台情報全部失準,接二連三出現誤判,走到現在的進退失據,只能再玩一次文攻武嚇,還得請出馬前總統在旁叫陣助威。

那國民黨在這些運作過程中得到什麼好處呢?其實不多,真正得到好處的是那些「買辦」,而非黨部。

所謂買辦,最大尾的就是那些靠蓋章賺錢的,像產品要蓋台灣質檢章的、公司行號要認證章的。接下來是去對岸批地的、開球場的、蓋醫院的、買賣旅遊考察人頭的。更等而下之是那些打著台灣水果名號,卻載著東南亞水果,逼對岸農業單位買單的無恥政客們。

▲ 廈門中埔水果批發市場。(圖/記者蔡紹堅攝)

兩岸「官方代表」當面溝通 避免誤判

回顧這一大段歷史便可發現,唯一有用的兩岸溝通橋樑,是基於最起碼的互信,由雙方官方派出的代表,其他人都是來亂的。

尤其在雙方都硬起來的危機時刻,兩邊都鐵板一塊,那些自稱兩邊都講得上話的兩岸調人,或自命為兩岸和平使者的傳話高手,結局不是跟強力膠一樣功成身退,消失無蹤;就是轉型買辦,跟孔古力一樣,為了擴張自己的生存空間,反把兩塊鐵板愈推愈遠。

最慘的則是那些淪為站壁拉客的媽媽桑,卻還想幫自己搭個貞節牌坊,結果只會讓更多人噁心想吐,敬而遠之,連後台怡紅院的招牌都被他給搞臭了。

兩岸的確需要溝通,但最好的溝通就是官方代表當面溝通,即使拍桌吵架,都比那些買辦們的巧言令色,更有助於理解各自的立場,避免錯誤的判斷,造成後悔的悲劇。 

► Her和她 女孩想要的都在這

熱門點閱》

► 趙春山/蔡英文不會為了討好美國 在台海危機開第一槍

► 陳淞山/台美建交是假議題 台灣不要成為美國政治操弄工具

► 吳嘉隆/美國會保護台灣?小國外交是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 邵宗海/陳水扁與馬英九「九二共識」對嗆 真相如何?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吳崑玉專欄

吳崑玉專欄 吳崑玉

前親民黨文宣部副主任,曾任職公關公司、雜誌副總編,危機管理顧問,現職專欄作者。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