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瘋兄弟想靠種田賺大錢花天酒地!背後藏「超暖原因」:把人放在第一位

▲▼台農兄弟。(圖/陳哲儒提供)

▲陳哲儒(左)、宋國亨(右)兩人透過搞笑方式呈現出台灣農業真實一面。(圖/陳哲儒提供)

記者許展溢/台北報導

現代人生活脫離不了苦悶,「臺農兄弟」用外人看來瘋瘋的態度面對日常,台北長大的他們,到沒去過的雲林租地種田,但連木炭生火都不會,還因此大過敏,過程喊好累,只想偷懶,靠種田賺大錢、花天酒地,真性情又搞笑背後,藏超暖初衷,以城市人角度體悟農民的日子,呈現台灣農業真正面貌。

陳哲儒中文系出身,嚴肅,自認沒耐心,之前是大學流浪教師,長期關心流浪教師權益。宋國亨出國學英文,天性樂觀,曾在計程車公司研究大數據。他們接受《ETtoday新聞雲》訪問,性格不同兩人14年前打工認識,2年前成拍檔創業開工作室,接下一場場行銷活動。去年經手推廣雲林農產品案子,而他們連雲林都沒去過,兩人齊聲說,第一次知道雲林有這麼多東西,可是似乎很多人都把雲林當成隱形縣市,知道在哪裡,又不知道那裡是什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農兄弟。(圖/陳哲儒提供)

▲▼兩個台北人從沒到過雲林,卻嘗試在當地租地種玉米。(圖/陳哲儒提供)

▲▼臺農兄弟。(圖/陳哲儒提供)

宋國亨談起雲林第一印象,像國外「很開闊、綠綠的」,「沒年輕人、有很多老人」,找資料發現,雲林是佔台灣很大比例的農業縣市,驚訝平常大家吃的東西都來自雲林長輩種的,很不可思議。當地接觸到最年輕的是45歲左右,其他大多是7、80幾歲,到市區認識在地的大學生說,畢業後要到外縣市工作。他們說,這裡的人事物都很好,可惜的是,很少人知道。

兩人思考台灣農業困境之一「缺乏勞動力」。宋國亨坦言,以前認為菜價一直漲,農夫賺很大,實際做,了解有時是被污名化,決定把過程紀錄給大家看。而想得總是簡單,實際做問題一堆,當地對兩個城市來的人,有很大防備心,過程阻礙不停,人生地不熟,跑農會、找田地,後來透過地方發展協會,在雲林三塊厝租1.2分地。原本要種稻米,以為所有東西都有SOP,實際發現很多東西不可預測,經地方長輩提醒,每天都要巡田,有問題馬上得處理,才改種玉米。

他們平常工作在台北,每週抽空2、3天南下看看,從整地、播種,最後施肥等,幸運的他們有多位長輩熱心給意見,免費出借農機具,他們笑說有時真的來不及,人在台北,真的就只想偷懶,最後都是當地人幫忙,陳哲儒還因怕蟲怕髒,下田後全身起疹子。

▲▼台農兄弟。(圖/陳哲儒提供)

▲臺農兄弟表示,接下來目標是到各縣市體驗各種農業。(圖/陳哲儒提供)

▲▼台農兄弟。(圖/陳哲儒提供)

「只有自己做才知道」,3個月後收成1千多支玉米,只賺2000元,他們說起初衷只是想讓雲林的農業被看到,城市人實際做農民的事情,看的角度會更客觀,對都市人來說可能很好賺,又以為農民拿了政府很多補助,但沒經驗,不會知道真正拿到補助的是誰,很多事情大家都看不到。尤其台灣農業長期缺工,還有很多政策都該被拿出來討論對與錯。

原本說笑的陳哲儒、宋國亨心情一沉提到,該思考的還有,公糧應提升品質、效率,不應只是為了被收購而種。還有一直喊外銷,但真的有銷出去?最重要的是「消費者心態」,很多人願意花多一點的錢買進口水果,也不願意拿出這些錢挺台灣農產品,久了,農民無法全心全意用健康方式種出好的。

▲▼臺農兄弟。(圖/陳哲儒提供)

▲▼臺農兄弟感觸最深的是,鄉下人把人擺在第一位,但都市人卻把其他東西擺在最前面。(圖/陳哲儒提供)

▲▼臺農兄弟。(圖/陳哲儒提供)

陳哲儒體會最深刻的是,了解到老人家種田是憑記憶和傳統方式,慣行農業有時非他們所願,如引進無人機等多種新技術,但法規上有很多限制。種東西「靠雙手完成」,很有成就感,跟電腦玩遊戲,買一台摩托車不一樣,有了這次經驗,重新思考人生意義,不敢再浪費食物,遇到不同生活,了解不同人想法。

他們看著田裡的阿姨3、40年過著同樣生活,也活得很快樂,不是很有錢,卻充滿自在,於是問他們晚上無聊?得到超肯定的「不會」。「鄉下有鄉下的樂趣,跟都市人不一樣,鄉下的人把人放在第一位,都市人則把其他東西擺在最前面的位置」。對台灣農業有很多想法的兩人都說以後要運用所學,改變一些事情,替社會發聲看不慣的事情,否則沒有做點什麼,實在不太對,期待更多人互相交流,想辦法讓台灣農業被看見真正的問題,有機會逐漸改善,人人都可以是臺農兄弟。

►我們的美麗就用白紙黑字寫下來

►過期的票券只能丟掉嗎?快來兌換東森幣復活你的錢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