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蒂嘉蘭兩經典《綠野仙蹤》+《星海浮沈錄》越來越夯

▲當某部作品的偉大到一定程度時,就會變成0 典範或創作原型,一再被後來的創作者引用或致敬。圖為《星海浮沈錄》的海報。(圖/翻攝自網路)

當某部作品偉大到一定程度時,就會變成典範或創作原型,一再被後來的創作者引用或致敬。圖為《星海浮沈錄》的海報。(圖/電影海報)

記者朱錦華/特稿

茱蒂嘉蘭(Judy Garland)的藝界人生有如一齣在綻放璀璨煙火後被黑暗淹沒的悲劇。但是她把悲傷留自己,留給世人的,卻是不世出的瑰寶。她演出的電影不少,但多數人記得的,只有兩部。並非其他作品太差,而是因為這兩部殿堂級經典太過傑出,光芒掩蓋了茱蒂嘉蘭在其他方面演出的努力。這兩部作品,大家就算沒看過也一定聽過:《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1939),以及《星海浮沈錄》(A Star is Born,1954)。

當某部作品的偉大程度到一定等級時,它就不只是一部作品,而是一個典範、一個創作原型、一個系統或是寶藏,一再被後來的創作者引用或致敬。上述兩部電影正是如此。

《綠野仙蹤》本來已是美國家喻戶曉的童書,但是在電影魔法加持下,更讓它的魅力發揮到極致。「美國電影學會」(American Film Institute,AFI)評選「影史百年百大電影」榜單,《綠野仙蹤》排名第6;評選百大女星,茱蒂嘉蘭排名第8。如果你認為這並不代表什麼,但審視歐美的大眾文化歷史後,你會驚訝的發現,《綠野仙蹤》的影響力竟是如此的巨大和深遠。

《時代雜誌》(Time)曾經報導,茱蒂嘉蘭是早年男同志們的偶像,男同志有個別稱叫「桃樂絲的朋友」(Friend of Dorothy)。這是當年男同志們的一種自嘲。《綠野仙蹤》裡,女主角桃樂絲最「死忠兼換帖」的3個朋友就是「錫人」(Tin Man)、「稻草人」和「膽小的獅子」,3個都是「怪咖」。但桃樂絲並不因為他們是「非我族類」的怪咖就嫌棄他們,把他們拒諸千里之外,反而很快就跟他們變成「手帕交」。這種愛心與包容,看在早期同志眼裡,是會讓人感動到想哭的。 另一方面,茱蒂嘉蘭在真實生活裡一向對同志友善,加上她在藝壇面對到多壓迫及剝削下的努力掙扎,都很容易引起同志們的共鳴與認同。

茱蒂嘉蘭在1969年6月22日因使用藥物過量猝逝。數天後的6月28日凌晨,紐約市格林威治村的同志聚集地「石牆酒吧」,即爆發同志人權運動史上里程碑的「石牆暴動」(Stonewall riots)事件。 起因是警察臨檢引爆了雙方的暴力衝突。但是同志圈的江湖傳說:正是數天前茱蒂嘉蘭之死激發了同志們的悲憤情緒。

毫無懸念,大家耳熟能詳的《彩虹彼端》(Over the Rainbow),也被同志們視為唱出他們內心呼喊的神曲。因此有此一說,象徵同志們和LGBT族群驕傲的6色 「彩虹旗」(Rainbow Flag),設計者貝克(Gilbert Baker) 的靈感即來自《彩虹彼端》這首歌。儘管,最後證明這只是個「美麗的誤會」。

《綠野仙蹤》的巨大影影響當然不單只在同志的國度,重量級科幻經典《星際大戰:曙光乍現》(Stars War:A New Hope,1977)裡,很多元素其實都來自《綠野仙蹤》。例如主角「天行者路克」,儼然是「男版桃樂絲」:都是農家的孩子,兩人的冒險旅程也很像。片中的機器人C-3PO很容易被人拿來跟「錫人」作比較,而韓索羅的搭檔:「毛派副駕駛」丘巴卡(Chewbacca),更讓人馬上聯想到「膽小的獅子」。

1996年著名災難電影《龍捲風》(Twister)裡,男主角要把許多電子感應器送進龍捲風,以收集數據,改善警告系統。而那個裝載著電子感應器的母體,名字叫「桃樂絲」(Dorothy),因為在《綠野仙蹤》裡,桃樂絲就是被龍捲風吹走的。 流行音樂界也經常從《綠野仙蹤》裡汲取靈感 。艾爾頓強(Elton John)早期傑作《再見黃磚路》(Goodbye Yellow Brick Road )是其中之一。

在《綠野仙蹤》裡,「黃磚路」是桃樂絲要到翡翠城尋求大魔術師奧茲幫助時,必須要找到的關鍵建之路。它後來被解讀為「成功與快樂之路」,在「強叔」的歌曲裡,則是指「名利之路」。

1970、80年代美國有一個頗紅的搖滾團體叫「托托」(Toto)。而「托托」正是一直陪伴在桃樂絲身邊那隻㹴犬的名字。事實上,《綠野仙蹤》對大眾文化影響之深之遠,用整一本書也說不完。

茱蒂嘉蘭的另一部重量級經典《星海浮沈錄》,它的熱度直到最近還在發燒。不過,它的誕生之路卻是蜿蜒而漫長。 話說1932年時,當時還沒以《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揚名天下的製片家大衛塞茨尼克(David O. Selznick),找來當時還沒成為巨導的喬治寇克(George Cukor)拍攝了一部取材自默片天后柯琳摩爾(Colleen Moore)生平故事的黑白片,片名叫《好萊塢的代價》(What Price Hollywood)。男女女角是羅威爾薛曼(Lowell Sherman)與康斯坦詩班奈特(Constance Bennett)。

影片的內容在今天看來相當俗套:一名懷有星夢的餐廳女服務生邂逅有酗酒問題的電影導演。在後者提攜下,女服務生逐漸變成紅星,反之,男導演的事業卻一蹶不振。兩人關係最後以悲劇收場。

由於影片推出後反應不俗,數年後,塞茨尼克等籌拍彩色版,片名改為A Star Is Born(1937)。男女主角變成佛德烈馬區(Fredric March)與珍妮蓋諾(Janet Gaynor)。塞茨尼克本來屬意仍然由喬治寇克來執導,但由於《好萊塢的代價》的版權屬於「雷電華電影公司」(RKO),開拍新版本的卻是「塞茨尼克國際電影公司」(Selznick International Pictures),寇克擔心有侵權問題,所以婉拒了,最後執起導演筒的是另名導威廉惠曼(William Wellman)。塞茨尼克很幸運,「雷電華」最終沒有提告。他這部電影,後來成為A Star Is Born 4個同名官方版本裡的第一個。

1943年,「塞茨尼克國際電影公司」解散。1953年,版權輾轉落到 「華納兄弟公司」(Warner Bros.)手裡。當時,茱蒂嘉蘭已經跟米高梅解約,他的第3任丈夫席尼盧夫特(Sidney Luft))正積極籌備她的復出。他看中的「復出跳板」,正是重拍A Star Is Born。盧夫特成功說服華納讓茱蒂嘉蘭擔任女主角,並且順勢利用她的歌唱實力,把它拍成音樂片版本,他自己擔任製片,同時說服喬治寇克再度執導這個故事。男主角一變再變,最後敲定英國男星詹姆士梅遜(James Mason)。 這就大家熟知的《星海浮沈錄》。

影片推出後空前成功,普遍被認為是4個同名版本裡最傑出的一個。它獲得奧斯卡6項提名,包括男女主角,詹姆士梅遜把一個敏感、憂鬱、有自毀傾向的過氣演員詮釋得絲絲入扣。茱蒂嘉蘭也把一個在感情與事業中掙掙的女星演得不著痕跡,渾然天成。他演唱的歌曲更是讓人迴腸蕩氣,一唱三嘆。無奈,詹姆士梅遜最後輸了《岸上風雲》(On the Waterfront)的馬龍白蘭度。而茱蒂嘉蘭更是大熱門倒灶,敗給《鄉下姑娘》(The Country Girl)裡的葛麗絲凱莉。

關於這次茱蒂嘉蘭跟奧斯卡擦身而過,是有許多故事的。據說,頒獎典禮當晚,茱蒂嘉蘭由於剛生完兒子約瑟( Joseph Luft),人還在醫院裡。當時負責轉播的電視台還特別派了一組人守在她的醫院房間,待名單一公布,馬上轉播她的得獎感言。然而接下來一翻兩瞪眼,名單公布後,葛麗絲凱莉還沒走到台上領獎,病房裡的電視台人員早已走得一乾二淨。春冰薄,人情更薄,由此可見一斑。

時間證明,《星海浮沈錄》是一部「殿堂級」的傑作,男女主角也是「殿堂級」的演出。之後A Star Is Born又重拍了兩個版本,同樣是採用音樂片形式。一是由芭芭拉史翠當時男友鍾彼得斯(Jon Peters)製片、芭芭拉和男星克里斯托佛遜((Kris Kristofferson))合演、以搖滾風格呈現的《星夢淚痕》。最新一個版本,就是去年大家看到的、布萊德利庫柏與女神卡卡合作的《一個巨星的誕生》了。我想未來還繼續會有新的版本推出。

事實上,普遍視被為A Star Is Born最佳版本的《星海浮沈錄》,早已成為一個「創作原型」(Prototype),眾多創作者不斷從這裡汲取靈感和元素,豐富自己的創作。例如密雪兒菲佛主演的《一曲相思情未了》(The Fabulous Baker Boys,1989)、國片《搭錯車》、《我歌我泣》等,我認為或多或少都是源自《星海浮沈錄》的變奏。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