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年海中的垃圾將超過魚 海洋廢棄物失控的真相

▲海洋廢棄物已失控,大量從人類世界逸散到海洋。(圖/島人工作室提供)

文/蔡百蕙

海洋生物學家於2015年在哥斯大黎加救起一隻海龜,發現牠的鼻孔裡卡了一節管子,看起來非常痛苦,經過一番掙扎,幾度讓海龜痛得大叫,拔到海龜鼻孔鮮血直流,終於用鉗子拔出來之後,發現讓海龜受苦的原兇,竟然是一支長達15公分的塑膠吸管。

解救海龜的海洋生物學家Christine Figgener將這短短8分鐘《Sea Turtle with Straw up its Nostril》的影片上傳YouTube,隨即被瘋傳,點閱人數達數千萬,環保團體也紛紛跳出來怒吼,要求各國政府積極處理海廢問題,更促成了吸管問世後的轉捩點。

3年後,西雅圖在2018年7月1日,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全面禁止吸管的城市,台灣則是在今年7月1日起,成為第一個禁止吸管的國家。(僅管是分階段實施,第一階段限大型餐飲業與百貨公司,2030年則全面禁止)這個世界第一是台灣邁向先進文明社會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15年在哥斯大黎加被救起的這隻海龜,為拔出鼻孔卡入的吸管鮮血直流。(影/YouTube)

禁吸管之前,根據統計,台灣人一年用掉30億支塑膠吸管,但這還不是最可怕的。經過了兩次限塑政策,去年平均每個國人使用660個購物用塑膠袋,幾乎是歐盟人均用量的4倍,換算一年總用量高達152億個,保特瓶則丟棄了45億個,塑膠用量驚人。

每年800萬噸塑膠入海

塑膠必須花上數百年才能分解,幾乎成了危害地球生態的最大禍首。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於2016年在世界經濟論壇提出一份報告指出,塑膠垃圾快速的增長下,2050年之前,海中的垃圾總重量將超過魚類。

創立該基金會的麥克阿瑟(Ellen MacArthur)在2005年打破單人航海環球最快的世界紀錄,她所看過的全世界的海洋恐怕比任何人都多。

如果換另一個視角看塑膠垃圾成長的問題,同一份報告也指出,每年至少有800萬噸的塑膠垃圾流到海裡,等同於每分鐘倒進海裡一卡車的垃圾,如果不採取任何行動減量,到了2030年,每分鐘將增加到2卡車的垃圾,2050年則是每分鐘會有4輛卡車的垃圾流入海裡。

塑膠用量為何居高不下?一部份原因在於許多人以為只要確實做到資源回收,就可以安心地使用塑膠產品。

真相是,許多塑膠產品無法被回收,即便是一般外帶紙杯,為了防水和耐熱,杯內都會有一層塑膠淋膜,無法被一般工廠回收,大多直接送進焚化爐或掩埋場。再者,基於食品衛生安全,台灣法規禁止回收再製的塑膠品作為食品包材,也就是大量用於食品包裝的容器,必須是全新的塑膠。

擴大檢視全球的塑膠廢棄物處理,只有5%的塑膠垃圾最後被回收再利用,部份進了焚化爐,40%到了垃圾掩埋場,近3分之1則殘忍地進到了大自然體系,例如海洋。

如果覺得丟了 以後就眼不見為淨的塑膠危機離你太遙遠,可以去看看受害極深的澎湖,也許會令你就此改觀。


世界垃圾島 – 澎湖

海洋公民基金會專員巫佳容來到澎湖研究海廢議題已經3年,她說:「我們常常在辦淨灘,有時候大型的是3、400人次參與,可以把沙灘撿乾淨,可是過了一個冬天,東北季風一次,又全部恢復原狀,有時候還蠻無力的。」

澎湖的海洋垃圾量有多驚人?「海灘上看到的垃圾是有厚度的,可能踩下去會到小腿、甚至是大腿,澎湖的海廢很可怕!」巫佳容說。

▲澎湖的海廢量驚人,夏天淨灘後,往往到了冬天又恢復原狀。(海洋公民基金會提供)
 

垃圾怎麼撿都撿不完,海漂實驗室的創辦人唐采伶也有深刻的體悟。身為攝影師的她原本只是在澎湖海邊開店,販售自己的攝影名信片等藝術小物,有一天靈機一動,決定趁著開店的空檔,到沙灘上撿保特瓶,每天規定自己要撿300個。

她原本以為這樣撿一周下來,沙灘上少了2000多個保特瓶應該會有很大的改變,一周卻看到保特瓶反而還增加了!這個驚人的一周實驗結果,促成了她成立海漂實驗室的契機,開始以撿到的海洋垃圾從事藝術創作,藉此進行環境教育,「如果一見到人就講保護環境,很多人會聽不下去,我們現在就用美的事物吸引人家,再來講這個作品後面到底蘊含什麼環境意義。」

▲海漂廢棄物改造成的藝術商品。(海漂實驗室提供)

唐采伶說,「很多人沒有在自然 環境看到無數的保特瓶跟吸管,不管是網路上還是演講怎麼講,都不會特別的有感,我們希望把人拉到現場去看,讓你看過一次,在小小的20公尺的範圍,會撿到上百支的吸管,還有很多的一次性的塑膠產品。」

結果,很多人親自來澎湖看到現場以後,就開始改變自己的消費習慣,「很多店家也會改變,可能外帶就要消費者自備餐具,或者內用要自備吸管之類。」

澎湖的海洋垃圾絕大多數都是塑膠。根據海洋公民基金會多年來持續的調查,發現其中保特瓶是最大宗,加上塑膠瓶蓋就佔了將近5成的海廢,剩剩下的有24%是漁業浮球/漁船防撞墊,5.16%是漁網和繩子,玻璃瓶也佔了4%等等。

海廢失控全球化

巫佳容認為,塑膠太便宜也太方便,才會在過去一個世紀以來被人類大量使用,在洋流影響下,澎湖更成了世界垃圾島,撿到的海廢近9成都來自世界各國,「中國、日本、韓國、紐西蘭和挪威的保特瓶都撿過,這其實是全球化的問題,只不過澎湖首當其衝,位於洋流匯集處,是第一線的受害者。」

她表示,塑膠的使用量太大,大到無法處理,才會演變成今天失控的局面,「從人類的世界逸散到自然環境,甚至幾千公里外的海溝都有塑膠垃圾。」

▲澎湖的海洋廢棄物組成中,保特瓶和塑膠蓋佔了近5成。(海洋公民基金會提供)

她口中的這個全球性問題,也正被世界各國正視。今年3月在肯亞召開的聯合國環境大會,即以減塑為核心議題。最後有多達170個成員國共同承諾,將在2030年之前,大幅減少一次性的塑膠產品使用量。

僅管比議程原定的2025年推遲了時程,且在美國等國家的否決下,達成的決議不具法律效力,多達100多個國家願意做出承諾,仍使得該決議具有重要的全球性宣示意義。

撿不是唯一,減才是唯一

覺得海漂垃圾跟你無關嗎?巫佳容提醒,在澎湖宣導減塑時,很多人會說「澎湖的垃圾都是其他國家漂來的,我們減量也沒有用,」她強調,「其他國家的垃圾會漂來,我們的垃圾也會漂到其他國家啊!」

600多公里外的日本沖繩海灘,9年前開始發現許多來自台灣的海漂垃圾,多數的台灣飲料保特瓶例如茶裏王和黑松汽水等,都可以在沖繩撿到。於是自2014年起,沖繩縣邀請台日雙方地方政府與民間環團,每年定期開會交流,共同討論海洋廢棄物對策。

甚至距離台灣5000多公里遠的太平洋上中途島,也能發現來自台灣的垃圾。透過美國有線新聞網CNN與動保專家Matt Brown合作的一則報導,觀察海鳥誤食塑膠垃圾的嚴重性,把當地死亡的信天翁剖肚後發現,牠們的胃簡直是塑膠垃圾場,有許多保特瓶蓋和打火機,其中有的打火機還看得到清晰的繁體中文字,寫著來自台南市夏林路的某店家。

▲中途島上死亡的信天翁胃裡裝滿塑膠瓶蓋與打火機等垃圾。(翻攝自CNN)

面對失控的海洋廢棄物,巫佳容認為,既然最根本的問題在於使用量太大,「光台灣就用掉幾十億個保特瓶,只要有1%沒有好好地回收,過程中不小心掉到海裡,就是幾千萬支保特瓶的垃圾。」要減少垃圾產生,塑膠可以重覆使用就重覆使用,「真的要解決就是每個人從日常生活減少一次性塑膠的使用。」

成立海漂實驗室的唐采伶,也以自身在海邊撿垃圾4年的經驗提出建議:「撿不是唯一,減才是唯一。」最需要改變的還是人心,如果不減,就只能一直撿。

.本文由「靈鷲山平安禪網」授權刊登。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