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仲清/教孩子為自己行為負責的幾種方式

▲。(圖/達志/示意圖)

●洪仲清/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系、心理所臨床組畢業,領有臨床心理師合格證書。「洪仲清臨床心理師」的臉書粉絲專頁,目前人數已突破30萬。常有來自世界不同地區的網友在此留言、討論,學習面對情緒,學習覺察自己與原生家庭間的課題,學習在溝通中傾聽、在忙碌的生活中靜心,以及如何寬解苦痛,跟自己和好。

跟家長討論三種教導孩子的方式,分別是言教、身教,以及實踐。

我們最常使用言教,但言教跟身教不見得一致。因為身教是由父母執行,而父母常覺得要求孩子比較容易,但要求自己的動機比較薄弱。所以常有一種狀況,是父母自己做不到的,卻要求孩子要做到。

先不論對錯,單純從效果來說,身教不足,只有言教,沒說服力,效果不好。效果不好,父母就會容易在使用言教的時候,搭配高壓管教,造成親子關係緊張,可能因此產生其他困難。

而實踐牽涉內化,那是讓我們的教導能由孩子自發性地長久持續的重要步驟。相對不好實施,也容易被忽略。

讓孩子學會為自己行為負責的方式不只這三種,還有閱讀、同儕模仿、環境教育,或者直接請別人來教,但主要以這三種最常跟家長討論到。以下分別討論這三種方法,這也不僅僅是談親子關係,還可以思索如何在其他關係中,傳達我們的意見,彼此調整求和諧共好。

言教

言教最重視清楚具體,而且要考量孩子的理解力、能力要求。所以這牽涉到家長在傳遞訊息的時候,有沒有能力抓重點,讓概念可操作化,敏感於孩子對於父母言語的吸收程度…

像是聽到一位老人家對孩子說:「要聽話,知不知道?」

要聽什麼話呢?聽話之後,又要如何執行呢?執行之後,什麼程度可以喊停呢?

(這種情況下,孩子縱然回應「知道」,也沒有太大的意義,我們也不用預期孩子真的會聽話。這只是一種大人求心安的互動方式,孩子也只是揣摩大人期待,說出大人想聽的話而已。「聽話」的範圍,實在太廣了,連大人自己都很難做到事事聽另一個人的話吧!)

假設所謂「聽話」,是指玩具拿出來玩,要自己收好。那大人先要衡量,孩子有能力做得到嗎?如果孩子做不到,大人有時間在一旁督促教導孩子嗎?以及願意花多少情緒成本?

所以,大人首先要對自己說出口的話負責任。如果大人要求的事,孩子本來就做不到,那在孩子無法執行的情況下,給予指責,這真的有教育意義嗎?

譬如說,要一個幼兒園的孩子,在大人要求孩子「聽話」之後,就要自動自發知道這是指要把玩具收好,這是不容易的事。進一步來說,即使大人具體要求孩子要把玩具收好,常常也要大人提醒好幾次,甚至要大人協助,這都是正常的情況。

大人常常不小心把孩子當成小大人,對兒童發展沒有概念,標準期待過高。因此過於嚴厲,頻用處罰,花了不少情緒成本,也難看到效果。

有時候大人使用的語詞過於抽象,孩子根本就不了解。像是要幼兒園的孩子為自己「負責任」,還不如直接聚焦在行為層次,「現在把這兩件玩具放到角落的整理箱!」

所以單純探討言教,不是臨時想到什麼,再要求孩子就可以。不少先期準備大人要做好,言教才會有良好收效。

身教

大人用更強烈的生氣,制止孩子生氣;大人用難聽的話,叫孩子講話要注意禮貌;大人不喜歡孩子插嘴,卻常打斷孩子說話;孩子在學校打人,大人知道了,等孩子回家之後打孩子,要孩子不可以在學校打人…。這些違反身教的教養作為,至今依然常見。

我也遇過一位先生對太太的言行不是那麼尊重。卻很在意孩子要對媽媽「孝順」。自己沒辦法做好榜樣,給不出尊重,卻又要孩子達到自己的期望。

跟家長討論身教的時候,很容易會有那種「大人比孩子難教」的感覺。有些大人會覺得不太高興,好像自己被指責了。其實,大人如果能夠將心比心,孩子被指責的感覺,也不會好到哪裡去,那也許以後跟孩子互動,就能多一些慈愛。

不是只有在孩子面前戴上「父母」面具的時候,才要做好身教。而是平時生活中,父母的言行隨時展現在孩子面前。孩子會自然想要像大人一樣,所以會模仿是很正常的事。

因此大部分跟孩子討論出來的協議,大人都要先衡量自己能不能做到。雖然這樣是累了點,可是這也是大人修身養性的好機會。

(會不會有大人發覺,其實用這套身教的標準,要求孩子的頻率就會明顯降低了?!)

另外還有一點,有些身教看得見,有些身教則不一定那麼明顯,牽涉到內在的心理歷程,需要輔以言語討論。像是大人也會不想做某些事,這時大人是如何克服惰性,用了什麼方法?結果怎麼樣?都可以跟孩子分享。

實踐

也可以說成是「做中學」,一個行為需要練習,才會穩固,也才會知道難處。不管是收玩具、學著用適當的話語表達自己的情緒、試著聽完對方的話之後再表達、克服自己的拖延惰性…,這些都要有情境可以練習,而這些情境,有些要由父母營造與提供。

在適當的情境,表現適當的行為,可以得到父母的鼓勵。那麼,經過多次以後,孩子慢慢就能夠自律。

相對地,當孩子沒辦法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時,得要讓孩子自己承受他所能承受的後果。像是孩子的功課忘了帶回家,那隔天他就得要自己對老師說明,或者趕快利用時間補寫,家長要忍住想代勞的衝動,孩子才能為自己負責。

孩子有辦法處理自己的困境,大人要記得給予肯定,因為這也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

生活中有各種讓孩子實踐的機會,父母的心思能跟上,才不會讓自己的言教,變成紙上談兵。有些行為要由父母帶著做,這部分要使用身教,孩子才會漸進式地全盤掌握!

孩子在實踐為自己行為負責的同時,其實父母也在實踐自己的教育理念,並且在實踐的過程中修正。所以教養常是共同成長,親子雙方常常是攜手並進,而非單方面的要求。

也就是,教孩子在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時,就是父母也正在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正是父母這種角色,特別奇妙的地方!

熱門推薦》
►養出不負責任的孩子會影響他一生
►為什麼要讓孩子為自己負責任?

►看更多【洪仲清】專欄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台,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