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怕!發燒≠腦袋會秀逗...「正常燒v.s.該就醫」時機曝光

▲發燒,生病,溫度計,體溫計。(圖/取自免費圖庫pakuraso)

▲孩子反覆發燒,父母常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圖/取自免費圖庫pakuraso)

文/洪子堯

在老一輩人的觀念裡,發燒是駭人聽聞的事,只要一發燒,他們總是會講起以前村裡哪個小朋友因為發燒燒壞了阿搭馬(腦袋),後來變得ㄚ達ㄚ達、笨笨的。但是這些阿搭馬被燒壞的小朋友,是因為細菌或病毒感染了腦袋,沒有即時適當的治療所導致的後遺症。

為人父母的,就算知道沒有科學根據,也都覺得責任重大、坐立難安,千萬個不願意小朋友因為一時疏忽,導致遺憾。首先讓我們先明白一件事,體溫除非上升到42℃以上,通常都不會有立即性的危險,越燒並不代表越嚴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感染到腦袋或產生併發症以前,小朋友的食欲和活力,會出現明顯的減退,對愛吃的食物沒興趣、退燒的情況下也病厭厭的,連生病前對他充滿魔力的遊戲都提不起勁,這代表小朋友對於感染已經力不從心,必須要盡快就醫,檢查評估有沒有併發症(譬如說腦膜炎、肺炎、中耳炎等)。

▲▼病童,生病,發燒。(示意圖/達志影像)

▲發燒其實是身體為了加速免疫能力所做的自然反應。(示意圖/達志影像)

發燒的好處

經過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發燒這種以前認為十惡不赦的情況,其實是有些好處的,為了加速免疫能力,指揮大軍對抗外來的病毒或細菌,身體會重新設定體溫,發燒其實是身體自然的一個反應。

原來我們處心積慮的退燒,夙夜匪懈的幫小朋友換額頭上的毛巾,累成熊貓眼其實沒有真的幫上忙?!沒錯,處理發燒這種事,就像親子談心一樣,不能小朋友一叛逆就開打,還要看看小朋友的反抗有沒有道理!

現代父母處理小朋友發燒,要從「幫小朋友作戰」的前鋒角色抽離出來,成為一個談笑用兵的諸葛亮,不要只是一昧的退燒、退燒、退燒,「啊∼怎麼還在燒?」讓自己陷入鬼打牆的神經緊張裡。如果發燒超過3天,雖然食欲活力還好,也應該就醫評估,發燒是身體面對疾病的正常反應。

就醫的目的,是尋找有沒有持續感染的地方,譬如說中耳炎、鼻竇炎、肺炎等等,需要進一步治療根本的疾病;盲目的退燒,是只治標不治本,對baby的健康沒有幫助。抽搐、異常哭鬧不休、持續性劇烈嘔吐(無法進食或吃藥),呼吸費力、喘、嘴唇發紫或發黑,應該盡快就醫處理。

本文摘自《一分鐘救命關鍵》/洪子堯(急診醫師)/電腦人文化‧創意市集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