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時1次!陸深海實時觀測網 3000米範圍內傳溫度數據

▲▼陸深海實時科學觀測網,3000米範圍內傳輸溫度數據。(圖/翻攝自新華網)

▲「科學」號科考隊員在安裝潛標的主浮球。(圖/翻攝自新華網,下同)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中國新一代海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近日返回青島母港,在完成2017年西太平洋綜合考察後,大陸科學家在本航次成功建成中國首個深海實時科學觀測網,西太平洋深海下1000公尺到3000公尺範圍內的溫度、鹽度和洋流等數據,都能1小時1次實時傳輸。

據《中新網》報導,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所長、西太平洋科學觀測網負責人王凡表示,西太平洋科學觀測網經4年建設,在實時觀測能力提升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20套深海潛標、800多件觀測設備多數已穩定獲取連續3至4年的大洋水文和動力數據,並且實現了大洋上層和中深層代表性深度的全覆蓋。

報導指出,王凡指出,深海實時科學觀測網的自主構建完成將有力推動中國和國際大洋觀測能力的持續提升「在深海觀測數據實時傳輸方面,我們在2016年突破了潛標系統實時傳輸難題並實現深海潛標長周期穩定實時傳輸。在此基礎上,本航次實現了從單套到組網,從水下1000公尺到3000公尺的深海數據實時化傳輸的功能拓展。

▼科考隊員在布放潛標。

▲▼陸深海實時科學觀測網,3000米範圍內傳輸溫度數據。(圖/翻攝自新華網)

王凡也提到,打開手機上的「西太觀測網」,可以看到西太平洋深海傳回的現場數據,點擊其中一個站點,漂亮的深海環境參數動態變化圖就會自動繪製出來,「這組深海海流計和溫度鹽度儀現在位於3200公尺深度,海水溫度為攝氏1.6度左右,流速可達每秒80公分。

報導說明,王凡表示,截至2月7日,深海數據已成功實時回傳3萬多組,西太平洋科學觀測網建設已實現從觀測網科學規劃、深海潛標設計、大洋海上作業、水下和衛星實時傳輸、數據智能分析挖掘、電腦手機終端圖形接收的全流程一體化作業,建設與維護步入了標準化和常態化時代。觀測網獲取的連續和實時數據將為中國科學家研究西太平洋環流的三維結構、暖池變異及中國氣候變化的影響提供寶貴資料,為中國的氣候預報和環境保障業務提供重要的基礎支撐。

報導提及,本航次首席科學家張林林副研究員表示,本航次歷時74天,航程9600多海里(約17779公里),除了實時潛標的作業外,還完成了深海浮標布放、200多個大洋水文綜合站位調查,並進行了多學科聯合觀測。在航次期間,考察船還停靠印尼和菲律賓港口進行補給,並實施了中國與菲律賓之間首次聯合科學考察。

據了解,本航次的成功實施,推動以中國為主等8個國家、19個研究機構參與的NPOCE大型國際合作計劃的發展。此計劃致力於通過強化觀測、機理研究和數值模擬手段,提高中國對西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的認知能力。

▼科考隊員在潛標布放前合影。

▲▼陸深海實時科學觀測網,3000米範圍內傳輸溫度數據。(圖/翻攝自新華網)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