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一億年前5公分大琥珀古鳥 薄薄外型被戲稱「煎餅鳥」

▲▼發現一億年前5公分大琥珀古鳥! 薄薄外型被暱稱為「煎餅鳥」。(圖/翻攝自邢立達微博)

▲琥珀古鳥長度只有5公分。(圖/翻攝自邢立達微博,下同)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美、中、加拿大等國家的古生物學家2日在北京宣佈,他們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了一隻目前為止最完整的古鳥,而且是在琥珀中發現發育程度最高的古鳥。論文作者之一、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接受陸媒訪問表示,這隻琥珀古鳥來自一億年前恐龍橫行的白堊紀,長度約5公分,只有蜂鳥大小。這塊琥珀也因為外型單薄,被戲稱為「煎餅鳥」。

據《澎湃新聞》2日報導,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學術期刊《科學通報》(Science Bulletin,英文版)上,並作為封面文章。論文作者之一、美國洛杉磯自然史博物館恐龍研究院院長路易士·恰普(Luis M. Chiappe)教授表示,目前世界上最小的鳥類就是吸蜜蜂鳥,長度約5公分,重約1.8克,主要分佈在古巴,而新發現的琥珀古鳥則跟吸蜜蜂鳥一樣大。

在2017年6月,邢立達團隊曾經發表論文,報告在琥珀中發現了一隻雛鳥。但這次發現的琥珀更大,長度約5公分,保存的古鳥更加完整,可以清楚看到鳥類的骨骼結構。據了解,在2016年12月,此團隊在琥珀中發現一段非鳥類的恐龍尾巴,引起國際媒體的關注。

報導指出,研究者之一、臺北市立大學的曾國維教授表示,礦工在打磨這塊琥珀時,沒有認出這是一隻古鳥。礦工將這個標本沿著冠狀面剝蝕,所以整塊琥珀都變得薄薄的,被研究團隊暱稱為「煎餅鳥」。

▼邢立達教授在個人微博貼出琥珀古鳥的影片,影片請點這裡

▲▼發現一億年前5公分大琥珀古鳥! 薄薄外型被暱稱為「煎餅鳥」。(圖/翻攝自邢立達微博)

論文作者之一、青年古鳥類學家鄒晶梅(Jingmai O’Connor)則說明,新發現的琥珀古鳥化石提供了更多的解剖學資訊,比如頭蓋骨基部、脊柱(約5個頸椎和8個背椎)、左前肢(包括了肱骨,橈骨和尺骨)、骨盆區域和股骨等。

據了解,這一新發現的琥珀古鳥屬於反鳥類,反鳥類是白堊紀出現的一類相對原始的鳥類,有著較強的飛行能力,拇趾與其他三趾對握,適宜樹棲,但最終在晚白堊世末期與恐龍一道完全絕滅。反鳥類的肩帶骨骼的關節組合與現生鳥類的相比,二者凸凹情況正好相反,因此得名「反鳥類」(Anti-birds)。

報導提及,此次新發現的化石標本來自著名的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Hukawng Valley)。據火山灰測定,此地的琥珀距今約一億年前,屬於白堊紀晚期的最早期,在這時期生活在緬甸北部潮濕熱帶環境中的動植物,常常被柏類或南洋杉類所流下的樹脂包裹,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形成琥珀,並一直保存至今。

這項新發現是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黎剛副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美籍研究員鄒晶梅、美國洛杉磯自然史博物館恐龍研究院院長路易士·恰普教授和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里安·麥凱勒(Ryan C. McKellar)教授、臺北市立大學的曾國維教授等學者共同進行。

▼科學探索也在官方微博,貼出文章恭喜所有參與研究的學者。(圖/翻攝自科學通報微博)

▲▼發現一億年前5公分大琥珀古鳥! 薄薄外型被暱稱為「煎餅鳥」。(圖/翻攝自科學通報微博)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