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today寵物雲

台灣黑熊處境誰關心? 那些為了讓我們愉悅的「符號化動物」

▲《牠鄉何處》系列專題04:為了讓我們感覺愉悅的「符號化動物」(圖/翻攝自Wikimedia Commons)
▲最早流行起來的彩繪動物,是芝加哥的「乳牛大遊行」(CowParade)。(圖/翻攝自Wikimedia Commons)

動物當代思潮/黃宗潔主講

只要從《牠鄉何處》系列專題文章一路看下來,就不難發現,在人與動物關係斷裂的情況下,除了寵物以外,大部分的動物都被排除在城市空間之外了,而可以在城市中出現的動物,幾乎都已經過「符號化」的置換。

這些以公仔、小物、雕塑、圖畫等等形象出現的動物,讓我們感覺愉悅,傳達出「我們還是跟自然非常親近」的感受,但如今符號化的背後,與城市脈絡、動物真實的情況,已沒有直接關係。

像我們看到很多的彩繪動物,最早是芝加哥的公共藝術「乳牛大遊行」(CowParade),當時他們選擇乳牛確實有它城市發展的脈絡,因為芝加哥本來是以畜牧業為主。這個活動成功之後,其他城市開始仿效,比較有名的是「柏林熊」,被當成是和平的象徵;或是像利物浦的「企鵝彩繪展」,可是企鵝跟利物浦沒什麼關連。包括我們的休閒農場也有很多彩繪動物,純粹作為裝飾圖像而已。

▲《牠鄉何處》系列專題04:為了讓我們感覺愉悅的「符號化動物」(圖/翻攝自Wikimedia Commons)
▲柏林Berlin這個地名,最早即是從熊Bear這個字演變而來。「柏林熊」,又被當成是和平的象徵。(圖/翻攝自Wikimedia Commons)

除了雕塑,還有很多吉祥物用動物符號來呈現,世大運很紅的熊讚,可說是台灣最成功的吉祥物行銷案例,儼然是台北市代言人的形象。但熊讚並非吉祥物文化裡空前絕後的例子,日本的「熊本熊」更擬人化到任職「熊本營業部長」的程度,牠真的要去開會,並為熊本帶來觀光等各方面的高額營收,應該是吉祥物史上最有代表性的例子。

▲▼熊讚見面會。(圖/記者陳家祥攝)
▲擬人化的熊讚在世大運結束後宣稱失業,卻比任何人更快就找到工作了。(圖/記者陳家祥攝)

但我們對真實動物根深蒂固的偏見與想像,似乎並不因為熊讚、熊本熊等符號的大受歡迎而改變。有些保育學者就很感慨,熊讚獲得幾十萬人按讚,但台灣黑熊的處境還是沒有多少人關心。因為對大多數人而言,覺得熊讚很可愛,跟他不關心黑熊並不衝突。

前兩周的新聞《採菇男山區遇難靠打火機撐7天 還差點被黑熊吃下肚》,我們就可看見媒體與民眾如何想像台灣黑熊:
……他在沿溪流上行往下求生途中,發現在河的對岸有2隻台灣大黑熊帶著幼熊到溪邊喝水,還好是在對岸,否則可能成為黑熊午餐,當時黑熊也以為他是持槍獵人,不一會兒逃至山林內躲藏

由此可見,我們對動物妖魔化的恐懼形象仍然非常穩固

但可愛化的動物符號有沒有可能成為一個起點?我覺得是可能的。透過熊讚這樣的代言熊,可回頭召喚民眾關心真實動物;只是,牠依然沒辦法直接建構人與動物的連結。

有時我們甚至會看到,企圖建構直接的連結,本身也很容易流於形式。最近國家地理雜誌舉辦「野生動物路跑」,使用石虎作為視覺形象,標題為「與環境共生,守護瀕絕物種」。可是最初的視覺形象一設計出來,大家發現這樣一個宣稱要呼籲關心石虎的活動,似乎連石虎的基本形象都不了解,設計出來的圖案根本不是石虎(圖左),牠是各種貓科拼湊出來的四不像,很多民眾就去留言,說「你們應該先去看看真實石虎的長相再來代言」,最後有人乾脆直接寄石虎照片與如何辨識石虎的資料給他們,主辦單位才改成新的版本(圖右)。

▲《牠鄉何處》系列專題04:為了讓我們感覺愉悅的「符號化動物」(圖/翻攝自動物當代思潮提供)
▲網友分享「野生動物路跑」活動訊息時,石虎仍為四不像(左),點入活動網頁則已改版(右)。(圖/翻攝國家地理雜誌活動網頁)

從這樣的案例可發現,即便有心召喚大眾對動物的關心,符號、口號也用了動物符號,但仔細去看,可能還是停留在表層的呼籲,內裡不管是動物的形象,或更深一層的動物處境,都沒有提供太多可以往下深入理解的訊息

除了符號化的動物與寵物之外,城市裡剩下的是我們覺得「有用」的動物,才可能納入我們的空間體系,但也不等於牠們就有比較好的待遇

第一種是物化,比較接近擺飾的存在,魚是最典型的例子。劉克襄在他對自然書寫的定義重新調整的過程中,曾說過他後來發現自然其實也可以在城市裡,在辦公室裡養魚、養盆栽都是自然的一部分。這並沒有錯,但很多人是基於風水或改善空間氛圍的理由養魚,事實上跟擺兩棵黃金葛的概念差不多。


▲在展覽中,魚是概念上接近耗材的展品。(圖/Waterscape 水中風景臉書粉專)

上圖是日本藝術家三澤遙在台灣的展覽,從名稱「水中風景」,即可看出魚被當成展覽品、被當成風景。作品設計幾乎純白,用繁複的素材來構成,有的水非常少,基本上魚在此更接近耗材的概念,而非活生生的生命



有時動物被當成玩具,像活的小烏龜被做成鑰匙圈,每個城市動物權發展的腳步速度不一,但類似例子在很多國家都可以看到。像下面這則中國的活體「套圈圈」新聞:
根據《華西都市報》發起的投票,有76%網友選擇不會玩這項遊戲,11%的人不覺得殘忍,還是會玩,13%的人覺得無所謂。此外,也有網友認為套圈圈的遊戲對動物沒有傷害、「冬天曬曬太陽沒什麼不好」、「比玩具划算」,許多人都說這類遊戲到處都有,很常見並不稀奇。

就算很多人認為當作寵物的貓狗,已經是城市裡最受禮遇的動物了,可是如果深入去了解寵物繁殖市場,依然可見人接納貓狗也都是有條件的。包含品種犬,我們都會將之打造成我們認為「好看」的樣子

在《狗:狗與人之間的社會學》一書中,曾經這麼形容狗與人的關係:
看來似乎永恆不變的狗世界實際上是人類不斷干預的結果。例如騎士查理王獵犬在1950年代被「重新設計」,但「改變頭骨形狀的目標實現得如此迅速,大腦的進化還來不及跟上」,導致牠們可能罹患一種名為脊髓空洞症的疾病──因大腦被迫塞在過小的頭骨中而產生劇烈疼痛。


▲《牠鄉何處》系列專題04:為了讓我們感覺愉悅的「符號化動物」(圖/翻攝自Wikimedia Commons)
▲為了打造成我們認為「好看」的樣子,這種狗終身都活在劇烈頭痛中。(圖/翻攝自Wikimedia Commons)

我們對動物做基因改造的時候,希望可以像油畫裡貴族身上的狗,但油畫裡比例經常都是不對的,不見得以前的狗真的長那樣。無論如何,他們希望狗的耳朵越長越好,頭越小越好,牠們終身的劇烈頭痛,就像把十號的腳塞進六號的鞋一樣。除了這種狗,各種品種犬也都有各自不同的遺傳問題。

此外,我們對經濟動物的想像,大概僅限於用來食用的雞豬牛羊,但只要基於經濟利益刻意養殖的,都是經濟動物。例如今年有動保團體去臥底踢爆的「怪物狐狸」新聞,香港動物報寫道:「一組拍攝自五個芬蘭皮草養殖場的照片及視頻,赤裸地呈現了皮草業者為謀取更大張皮草,令這些被刻意繁殖、用作皮草的動物,滿身是病、動彈不得。」就可看出這些動物往往也都被物化到一種不成活物的境地。(待續)

▲▼芬蘭黑心商人灌食高脂肪飼料給狐狸,讓皮膚撐大,獲取更多利益。(圖/翻攝自Oikeutta eläimille官網)
▲皮草業者為更大張的皮草,將狐狸繁殖成滿身是病、動彈不得的怪物。(圖/翻攝自Oikeutta eläimille官網)

★本文由「動物當代思潮」提供,詳細精彩內容,請看《牠鄉何處?城市‧動物與文學》。

▼更多精彩影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關鍵字: 牠鄉何處動物當代思潮黃宗潔符號化動物乳牛大遊行柏林熊熊讚台灣黑熊石虎劉克襄基因改造經濟動物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熱門寵物影片

更多

追蹤寵物雲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