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觀不好嗎? 心理學:「焦慮」工作表現更好、少犯錯

下雨天,憂鬱,雨天,低落,陰天。(圖/達志/示意圖)
▲很多人都把「悲觀」當缺陷,這樣的負面情緒真的不好嗎?(圖/達志/示意圖)

文/心理學系學生崔瑜文

市面上許多熱門暢銷書可以看出,社會一味推崇帶積極正面能量的樂觀主義,往往把悲觀當成需要改善的缺陷。但許多研究指出,悲觀者其實也無需刻意改變自己,因爲適當的悲觀對人們有著許多正面作用。

Norem和Cantor於1986年提出了防禦性悲觀(Defensive Pessimism),打破了大家對負面思考一貫以來的詮釋。防禦性悲觀不像普遍所認知的消極式悲觀那樣,會促使一個人最終走向失敗,反之驚人的發現是,有著防禦性悲觀思維的人,最終的工作表現卻與常帶著積極思維的樂觀主義者不相上下。

然而防禦性悲觀的產生,通常是源於擔憂表現與預期的反差過大所造成的不愉快,所以這樣會使人對結果有著較低的期望。並且,防禦性悲觀會使人事先預想各種糟糕的情況,以便屆時可以應對,這樣一來能夠減低失敗的機率,最終能夠獲得良好的表現。在這裏,防禦性悲觀可以説是一種心理戰略。因爲這樣未雨綢繆的做法自然而然可以讓人取得成功,所以許多成功人士都是防禦性悲觀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防禦性悲觀者追求成就的主要動機,是因爲他們極力希望可以消除内心對挫敗的焦慮。因此,當他們處於焦慮狀態,工作表現會顯得更佳。然而處於中性或愉快情緒狀態,他們無法使用平常慣用處理焦慮的應對機制,因而無法發揮該有的表現水平。由此可見,對於防禦性悲觀者,樂觀正面的思想不是那麽管用了。要知道自己是否是防禦性悲觀者,可以到提出防禦性悲觀概念的Norem博士的網站查詢。

▼「防禦性悲觀」的人在工作上的表現更好。(示意圖/記者李佳蓉攝)
忙碌,上班族,工作。(示意圖/記者李佳蓉攝)

這與Alloy與Abramson曾提出的抑鬱寫實假設(Depressive Realism Hypothesis)有著類似的觀點:比起健康的樂觀主義者,患有輕微抑鬱的人往往能夠更爲實際地看事情。當一個人,尤其是在悲觀者上更爲顯著,處於不愉快、負面的狀態下,看事情更能著重於焦點,決策上也會比起在愉快的狀態下更爲謹慎,因而較少在公事上犯錯。而且在這樣的狀態下,一個人能有更多的批判性,也能比常人能夠做出正確的評估。在一項研究結果顯示,相較於樂觀而言,對未來生活預期較保守的高齡者,會有比較低的殘疾率與死亡率。因此從這角度看來,適度的悲觀,有著許多我們意想不到的可取之處,而思想傾向樂觀正面,也未必全然是好事。

當然,悲觀不能過度。過度消極的悲觀只會導致失敗,因爲這類的悲觀事前已經設想結果肯定,自然而然無法有動力的作出努力,最後表現顯然不佳。這一篇最主要想探討的是,無論自身是樂天派亦或是憂鬱派,大家應當瞭解對自己最有利的應對機制,因而去做最適合自身的決策 。若想要對防禦性悲觀有更多瞭解,不妨可以閲讀諾蘭博士(Julie Norem)所著的《我悲觀,但我成功:負面思考的正面威力》(The Positive Power of Negative Thinking: Using Defensive Pessimism to Manage Anxiety and Perform at Your Peak)。

參考文獻:
Alloy, L. B., & Abramson, L. Y. (1979). Judgment of contingency in depressed and nondepressed students: Sadder but wiser?.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08(4), 441-485. 10.1037//0096-3445.108.4.441

Lang, F. R., Weiss, D., Gerstorf, D., & Wagner, G. G. (2013). Forecasting life satisfaction across adulthood: Benefits of seeing a dark future?. Psychology and Aging, 28(1), 249-261. doi: 10.1037/a0030797

Norem, J. K., & Cantor, N. (1986). Anticipatory and post hoc cushioning strategies: Optimism and defensive pessimism in “risky” situations.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10(3), 347-362. doi: 10.1007/BF01173471

Norem, J. K., & Cantor, N. (1986). Defensive pessimism: Harnessing anxiety as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6), 1208-1217. doi: 10.1037/0022-3514.51.6.1208

本文經授權轉自:哇靠心理學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