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手還大的棕紋貽貝 「發現號」在南海採集到冷泉生物

「發現」號在南海採集到冷泉生物。(圖/翻攝自新華社)

▲「發現號」在冷泉中發現的貽貝。(圖/翻攝自新華社,下同)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中國新一代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搭載的「發現號」遙控無人潛水器,25日從南海一冷泉區帶回大量生物樣品,包括100多隻潛鎧蝦、貽貝和阿爾文蝦等生物樣品,並拍攝了大量海底高清影片、照片。

「發現號」於24日19時左右被科考人員放入水中,在25日7時左右被回收到甲板上,水下工作時間約12小時,水深超過1000公尺。在生物採樣桶內,可以看到有白色的潛鎧蝦、棕色的貽貝和少量的阿爾文蝦,其中不少潛鎧蝦和阿爾文蝦還在水中活動。

▼被放入水中的「發現號」。

「發現」號在南海採集到冷泉生物。(圖/翻攝自新華社)

「科學號」正在南海執行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專項「熱帶西太平洋關鍵區域海洋系統物質能量交換」2017年南海綜合考察航次,航次首席科學家孫松表示,「這些冷泉生物從1000多公尺的海底到船上還活著,一方面是採集了原位海水,另一方面是『發現號』慢慢將牠們從海底帶上來,這些動物有了一個適應壓力和溫度等環境因素變化的過程。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蔣維說,「冷泉區生物和常見的近海生物有很大區別,牠們生活在海底,沒有光,所以眼睛都退化了。」他也提到,「牠們身上或者體內都附著了很多微生物,牠們就依靠食用這些微生物而生存,而這些微生物是依靠甲烷等化能而生存。」

▼各式各樣的冷泉生物,有些甚至還是活的。

「發現」號在南海採集到冷泉生物。(圖/翻攝自新華社)

蔣維更說明,「我們將用這些生物樣品開展極端環境下生物進化與演變、生物多樣性、基因測序,以及冷泉生物與地質事件的關係等方面的研究。」

科考隊員在25日凌晨將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自主研製的深海著陸器放到入冷泉區,用於長期觀察冷泉區生物的習性和變化,這一著陸器將在海底持續工作3個月。著陸器到達海底後,「發現號」還將著陸器放置到冷泉區生物密集的區域,以獲取更多資訊。

▼冷泉生物潛鎧蝦。

「發現」號在南海採集到冷泉生物。(圖/翻攝自新華社)

孫松表示,「在本航次中,『科學號』搭載的大型海洋探測實現了協同作業,科考人員先將『探索』號自治式水下機器人放到海水中進行較大範圍調查,再放入『發現號』遙控無人潛水器進行精細調查、作業並採集樣品,隨後又放入深海著陸器,展開長期觀測。」

▼冷泉生物阿爾文蝦。

「發現」號在南海採集到冷泉生物。(圖/翻攝自新華社)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