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動是魔鬼! 心理學:欲求不滿+「武器」=攻擊行為

▲殺人示意圖。(圖/達志/示意圖)

文/《誰都可以,就是想殺人》/時報出版

欲求不滿攻擊假說

有關攻擊行為的社會心理學研究,有社會心理學家多拉德所提倡的「欲求不滿攻擊假說」,這是指因為親子關係、考試、工作或失業的壓力等,導致欲求不滿(frustration)而產生攻擊行為的假說。這個假說可以與很多國家失業率高漲、發生殺人及暴動,做出連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是也有假說認為,光是欲求不滿,是不會產生攻擊行動的,必須有某種形式的「武器」。這是社會心理學家柏考維茲提出的欲求不滿手段假說。當欲求不滿高漲到一個程度,心理狀態像是被吹脹的氣球般,這時某一個關鍵(武器)映入眼簾、進入腦中,變成攻擊的「手段」時,便因此犯下罪行。

兩小時版的懸疑連續劇裡常出現這樣的情景:發狂的人突然看到菜刀、花瓶,於是伸手拿起凶器,犯下罪行。

▲映入眼簾的武器,可能就會成為攻擊行為的「助力」。(圖/達志/示意圖)

我也確實在某個諮詢機關聽過以下這樣的說法:一般來說,為了讓來諮詢的人感到心境平和,諮詢室的桌上可能會放置插著一朵花的花瓶,或放個菸灰缸。但如果知道今天來的人有點粗暴,可能會因為談話的內容而生氣,就會把桌上所有東西都收起來。

因為累積了欲求而不滿、發狂的人,可能會抓起花瓶或菸灰缸丟過來。生氣發怒時,空手揍人或抓起別人的衣領,這樣的情況一般不會發生。就算因情緒高漲,所以紅起臉來想找東西(凶器)丟過來,當桌上什麼東西都沒有,多數人可能拍拍桌子就結束了。

柏考維茲也主張,光是從欲求不滿所產生的憤恨,是不會變成攻擊行為的。無法照自己想的實現、因沮喪而產生的抑鬱感等,所有不愉快的負面感情都與攻擊行為產生關連。

另外,凶器會帶給人們「力量」。若是有一把刀子,便能打敗赤手空拳打不過的對象。只要拿著刀或槍,就連平常會侮辱自己的人們,都會害怕地伏首,跪倒在自己面前。雖然車子平時不是凶器,但對於想發動攻擊的人來說,車子就會變成保護自己的鎧甲、攻擊人們的武器。

沒有信心耍弄刀子,也沒辦法取得槍枝的人,可能放火,也可能用毒。有些殺人事件的凶器是身邊可取得的有毒物品,常由被視為弱者的女性所用。

「美國全國步槍協會」主張:「不是槍殺人,而是人殺人。」以此反對控管槍枝。他們說的確實沒錯。

但是同時,人是用槍殺人的。

▲《誰都可以,就是想殺人》。(圖/時報出版)

《誰都可以,就是想殺人》。(圖/時報出版)

本文摘自《誰都可以,就是想殺人》,時報出版。

作者介紹:碓井真史
心理學博士,現任新潟大學臨床心理學研究所教授。
日本文部科學省心理輔導師(SC, School Psychologist)。
專長為社會心理學,特別是犯罪心理學、自殺預防等。

譯者:李怡修
2008年赴日至今,日本東京外語專門學校日本語科畢業、日中翻譯科肄業,後進入一橋大學法律研究所主修刑事訴訟法,取得法學碩士學位,現為一橋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生,研究關鍵字為「訴訟構造論」、「證據閱覽」、「裁判員制度」。
曾任NHK BS1臺採訪台灣冤獄平反協會紀錄片節目製作翻譯、法務部研究計畫助理等。亦接手個案翻譯。體驗各種臺日文化衝突,謔稱自己是「夾在中間的人」。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