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至善洪智杰:善用國際援助深入新南向在地經營 

▲至善基金會執行長洪智杰認為,從國際發展和國際援助發展新南向政策,台灣才有更冊闊的空間。(圖/至善基金會提供)

《新南向周年挑戰》系列五

文/蔡百蕙

強調有別於傳統以經貿投資為主的「新南向政策」,突顯「以人為本」的合作精神,《東森新聞雲》專訪至善基金會執行長洪智杰,從他長年在海外從事國際發展的經驗,談台灣推向新南向的優勢與國際空間。洪智杰指出,新南向的目標國裡,沒有一個是台灣的邦交國,「不要拘泥在傳統的外交定義上,從公民社會的角度來看,在國際發展和國際援助領域推動新南向,台灣才有更開闊的空間。」

至善基金會於1995年成為台灣民間第一個自發性協助越南貧童的國際援助組織,在越南中部偏遠落後農村推動幼兒照顧計畫,過去10年來,至善在越南的幼兒計畫延伸至營養不良孩童改善專案,助學計畫也擴張至大學就學扶助,總計每年服務超過4000名孩童。

洪智杰同時也是有近30個成員組織的「台灣海外援助發展聯盟」(Taiwan AID)的常任理事,於是,他於去年9月受邀加入由總統府資政蕭新煌召集的「新南向政策專題研究小組」,在定期會議裡,為「新南向政策」策略建議書加入公民社會觀點。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南向溝通最佳語言

「台灣走新南向,因為外交是行不通的,就應該改變思維,要和南向國家溝通,政府對政府的話,最好的溝通語言就是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洪智杰表示,現在國際發展上最重要的議題就是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簡稱SDGs),從2016年開始推動,直到2030年共15年的期程,包含了消除貧窮等17個發展目標,是結合了人權、環境和社會發展議題的全球發展策略。

他認為,多數新南向的目標國經濟發展較落後,為了爭取聯合國的經費補助,會被聯合國的發展指標驅動,必須順著該思維脈絡,尋找爭取國際援助和發展的經費,那是一個很強的驅動力,各國甚至特別成立高層級的專責辦公室負責回應,台灣也應該要,「這件事連中國也非常地積極,那台灣跟中國有什麼不同?台灣的民主價值。」

洪智杰指出,由於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裡有重要的人權發展思維,台灣在這個部份相對較成熟,不管是由政府或民間進行國際援助或發展時,人家就比較容易把你當作一個夥伴,就是說,「台灣在推動國際發展跟合作的時候,必須有一個屬於台灣的個性,屬於台灣對民主和人權尊重的個性,然後去進行國際合作,有這個個性,我們就會很不一樣。」

在緊急救援、災後重建和長期發展等3大類的國際援助發展工作上,洪智杰指出,「通常大型災難就是一個window,可以進入另一個國家社會、跟他們好好工作的機會,」但常常台灣政府需要跟公民社會合作,特別是可以利用民間組織長期建立的連結,例如2年前的尼泊爾震災,由於慈濟在印尼的連結強,甚至有能力可以跟他們的國防部合作,讓印尼軍方願意出動軍機幫忙載物資到尼泊爾。

「當你把事情做好,人家聽到台灣要來,一定都非常歡迎,因為有真正做到對他們國家社會有貢獻的事。」談到這裡,洪智杰忍不住要批評台灣的國際救援執行,台灣的工具在哪裡?政府沒有針對國際緊急救援的工具。

▲新南向目標國對國際援助的需求,是台灣從事新南向的重要窗口。(圖/至善基金會提供)

談了許多台灣對南向國家可以從事國際發展工作的重要性,洪智杰接著忍不住苦笑說道,公民社會已經有培養一定的力量,可是政府目前沒有在國際援助和發展上提供任何的工具和資源,沒有預算、沒有經費、也沒有辦公室,外交部底下國合會的國際援助發展計畫只針對邦交國,不在新南向,所有也沒有資源。

他接著引用英國知名戰略家蒙哥馬利將軍的名言,如果要打贏一場勝仗,先要看有多少糧草、掌握多少資源,「如果政府真的要驅動新南向,那糧草在哪裡?政府有沒有誠意把政策工具拿出來?如果沒有子彈的話,一切就變成口號而已,」需要被檢驗。

從國際援助和發展談新南向,洪智杰表示,他想的不只是新南向,台灣要和國際接軌,就要談聯合國的SDGs,那是一個全球的觀點,套用相同的思維,新南向做好了,屆時也可以做新北向,甚至東向做到大洋洲,我們NGO是從全球的觀點談,進入區域,可能因為各區域特殊的條件做一些策略調整,真正大的價值觀是全球的。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