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健忠/政府施政不能單靠特效藥當處方!

▲年金改革引發軍公教反彈,紛紛走上街頭抗爭。(圖/記者李毓康攝)

文/詹健忠(東吳大學法律系研究生)

英國著名的戲劇、文學家莎士比亞名言:「玫瑰不叫玫瑰,亦無損其芳香。」即在強調「本質」的重要性。現今臺灣社會被自己引以為傲的民主制度綁架,被各界詬病為民粹治國,就像一位罹患重症、求助無門的病人,四處花大錢、拼命尋求特效藥及偏方,卻造成反效果,讓身體負擔更加沉重,殊不知到頭來只要體質及飲食習慣顧好,自然而然就會逐漸恢復健康。

從爭議不斷的一例一休到最近的年金改革,對比自詡為最會溝通的政府,政策立意良善,很可惜未能做好政策溝通和倡導,時常透過分立、不實的指責,激起不同職業間的對立,以獲得不平族群的共鳴,藉群眾之力、行改革之實,難怪遇到這麼多阻礙。

從政府透過媒體、新聞稿大聲疾呼,軍公教年金改革勢在必行,但到頭來都沒有清楚告訴社會大眾,真正的主因是長期以來提撥率不足、基金獲利績效不佳。歷年來執政者不敢做對的事,因為下場是「政治自殺」!一味只做討好民眾的事,就產生現今讓這些公部門員工背負貪得無厭的罵名。未來,可以想見還有更多衝突發生。

美國哈佛大學奈伊教授曾提出「巧實力」(Smart Power)一詞,恰巧與老羅斯福總統名言:「話講得要夠軟,棍帶得要夠大。」同義。奈伊教授在接受遠見雜誌專訪時,給了臺灣未來發展的四項啟示,分別為:一、具備優質人才。二、地理位置優越,可發展為區域中心。三、文化。四、經濟、民主發展的過程。而反觀商業周刊在第1436期報導中指出,行政院各部會所訂的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關鍵績效指標)有高達319個項目多不關鍵、不績效,也沒指標。在位者如何運用巧實力,找出臺灣翻轉的契機,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唯有透過開放政府、不斷創新,真正找出解決方案。

當整個社會都在討論年金改革、食安、房價、教改…等,都只關心問題的表象,沒有看到真正的癥結點,其實就是法規制度的限制和政府內部的運作方式,重重桎梏、牢牢綁緊下,公務人員消極不作為幾乎成為常態,抱持著「多做多錯、少做少錯」的心態,所有政府機關幾乎都忙著解決昨天發生的事及應付源源不絕的評鑑作業、彙整填寫過去的績效數據,對當下甚至是未來的問題疲於奔命、束手無策、毫無頭緒,這就是政府現今的治理模式。

有學者提出「領導商數(Leadership Quotient,LQ)」,領導者應該讓部屬發揮集體智慧,促使組織能有效達成目標,並將領導的定義從傳統專業管理(硬功夫)轉向分享影響過程(軟實力)。現今臺灣不缺專業人才,欠缺的是如何善治(good governance)!如何驅動這個龐大的政府組織,「誰說大象不會跳舞?」,建議主政者應從本質、體制面改變起,透過透明、合法、當責、回應與有效性,不只鬆綁法令,更要「重綁」攸關人民權利義務之重要法規,從小事逐漸做起,相信臺灣仍有機會翻轉。

再怎麼吃補品都無法改善積弱不振的體質!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作者:詹健忠,東吳大學法律系研究生,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