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

給孩子的東西未必要充滿卡通包裝 透過展覽也能輕鬆聊重要事

▲孩子認知裡沒有長大再說這件事。(圖為示意照/記者李毓康攝)

文/蘇怡和

原本是要帶小孩去華山藝文中心看「桑貝:走進/近桑貝的《童年》世界」畫作互動藝術展,結果卻意外撞上了 One-Forty 「認識東南亞移工《六十萬個旅程;六十萬個故事》」。兩展相比,孩子意外的對後者表現出明顯的好奇,我們兩代之間在展場中有非常多的對話,甚至延伸到觀展後的日常生活中。

為什麼一個非專為兒童設計的展,孩子會有如此大之回應?這次和孩子一起走了趟認識東南亞移工的特展後,思考為何小小孩這麼喜歡,可能有三個原因:

一、展覽表現鮮明

展覽的策劃是讓小孩接近的第一步,小孩是感受的小獸,他們像動物一樣不懂文字與理論,靠圖像和整體氛圍決定喜歡與否。《六十萬個旅程;六十萬個故事》的展場中,運用大量圖像和裝置表現,即便兒童,也可以經由大人的解說參與其中,舉例來說,移工所得分配中,自用最少、給仲介的次之、最多的是寄回去給家人。這個訊息在展場中運用堆成的小山的鈔票來表現,而三者中佔比最不合理的仲介費,則是用飛走的紙燕鈔示意,一目了然。其他客廳區、書籍區、繪畫區( 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 Brilliant Time bookstore提供多本東南亞主題繪本)、藝術操作區...也都規劃得宜,易於加強觀者的理解。

二、議題親近生活

東南亞人士在某些我們自覺與不自覺的歧視下被視為次等公民,他們的身分被簡化為外籍勞工、外籍新娘兩種,除此之外,沒了。但小孩的腦袋沒有歧視、沒有階級、沒有不關我的事,孩子很早就在生活上觀察到這群人了,曾問我為什麼他們要綁頭巾?他們在說英文嗎我都聽不懂?是來台灣玩的外國人嗎?他們跟我們去旅行一樣,一下下就要回家了是嗎?是坐高鐵還是飛機來?這些生活中的問號,兒子在展場都得到不含糊的解答。而大人,也在觀看了移工的生活和心情分享,對他們多了些溫柔的體恤,他們從黯淡無光的族群中,跳出來,成為一個個立體鮮明的多彩生命。

▲2017 One-Forty 年度特展_Start the Journey!(圖/翻攝自One-Forty YouTube)

三、知識多元豐富

在這個誤打誤撞的觀展經驗以前,我帶著孩子看的展,偏向潛移默化培養美感的藝術類,比如北美館;或具有教育性質的兒童特展,比如鐵道展、天文展;或是好玩的互動展,比如從國外引進的teamLab。

但是在看了東南亞移工的展覽後,我重新思考,給孩子的東西,可以很多元,不見得童真、可愛、充滿卡通包裝的內容才是小孩喜歡的,就像是像認識東南亞移工這樣包含現實的社會議題、探討嚴肅的人權觀念的展覽,只要規劃得宜,一樣是可以是親子共學的好提案。期時常思考,各種展演活動這麼多,我們要如何為孩子選擇?也許展覽就像進食,有時是休閒的點心,有時是營養的補給,英文有句諺語,「you are what you eat」,人如其食,展覽如是,每一次選擇都是一次探險。

教育不也是這麼一回事,在領著孩子認識世界的同時,也要努力保存孩子澄澈的眼光,期盼你們不管身體長多大,都能一直擁有多點想像力和同理心,對身邊的人事物好奇、在意,日後面對所有好的、壞的、書裡寫的、別人說的...都能在獨立思考背後、多點人性關懷。在小孩的認知裡,並沒有不適合談、長大再說這種概念,所有的事情,只要足以引發好奇的事都是他們發問的主題,和孩子輕鬆的聊嚴肅的事,是我們大人要學的事。

孩子漸大,隨時在發球,我們接得到嗎?

★蘇怡和,長期關注飲食、教育、人文與環境議題,有了孩子後,與志同道合的沛喜志業親子工作坊一同工作,持續找尋和孩子一起成長的節奏;歡迎加入「沛喜志業親子工作坊」粉絲團。

您有滿腹媽媽經、爸爸經想大聲說出來嗎?《ETtoday東森新聞雲》親子版歡迎您來分享育兒心得,灌溉孩子們健康、快樂成長,來稿請寄「parenting@ettoday.net.tw」,並請註明「個人簡介」。本報保留篩選、修改權限,文章登出不另行通知,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更多孕兒、婆媳、婚姻相關話題(報喜文、集氣文、抱怨文等),歡迎加入「歐膩的育兒媽媽經~姐就是要碎碎唸」臉書社團一起交流討論,也歡迎大家秀出任何寶寶照、懷孕照、個人美照跟臉友分享。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親子熱門新聞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