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成功我就是笨蛋!」 10個「認知陷阱」你中了?

▲生氣暴怒示意圖。(圖/達志影像)

網搜小組/綜合報導

一個事件發生,我們通常會認為結果只和事件本身有關係,但其實不然,事件只是引起情緒及反應的間接原因,當事人所持的信念、看法,才是更直接的原因。這是心理學上有名的「情緒ABC理論」,有心理諮詢師就整理出10個「認知陷阱」,你不妨看看自己中了幾個。

「情緒ABC理論」(ABC Theory of Emotion)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艾理斯(Albert Ellis)在1950年代所提出的,A代表誘發事件(activating events),B代表個體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及評價,即信念(beliefs),C代表繼這一事件後個體的情緒反應和行為反應的結果(consequences)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個理論的核心觀點是,一個事件發生後,當事人所產生的情緒及結果,並不取决於事件本身,而是取决於他對這一事件的看法、態度、評價和認知水平。

▲尷尬害羞示意圖。(圖/達志影像)

心理學網路服務平台「壹心理」專欄作者、諮詢師代桂雲近日撰文也提到這個理論,她舉例,一位M女士常常覺得自己沒有品位,不會穿衣打扮,某次閨蜜約她去咖啡館,不遠處有兩位衣著光鮮、妝容精緻的少婦正在閒談,忽然間那兩個人向她這邊瞄了一眼,看見她們掩嘴而笑,M女士立即緊張起來,渾身發熱、面紅耳赤,心想一定是在嘲笑,於是她圍上圍巾,遮擋住半邊臉,再沒有心思與閨蜜聊天,過了一會,她找了個藉口匆匆告辭。

以艾理斯的認知模型來分析,在誘發事件A發生後,即兩位時尚美女瞄了M女士一眼後掩嘴而笑,M女士對A的解釋是「她們發笑一定是覺得我的穿著太土了」,正是這一解釋(B)才引發了她的C,即緊張情緒、生理反應以及後面行為。

代桂雲說,可以設想,如果M女士對同一情境作出另外的解釋,即她們可能在聊一件有趣的事情,那麼她一定會繼續享受與閨蜜的休閒時光。

▼思考示意圖。(圖/達志影像)

她指出,這種例子有很多,同樣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解讀,也會引起不同的情緒體驗,「我們將這種習慣性對事件進行負面解讀的過程,稱作『認知陷阱』。一個人一旦陷入『認知陷阱』,就會產生負面情緒和適應不良的行為。」

代桂雲也歸納了10種「認知陷阱」:

1、絕對的、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如果我沒幹成,我就是個笨蛋!」
2、過度概括。「我總是很倒楣!」
3、以點概面。「沒考上大學,我一輩子都完蛋了!」
4、妄自菲薄。堅持認為自身的優點不值一提。
5、讀心術。內心認為別人對自己有很多負面評價。
6、負面預測。認為自己未來一定會有壞運氣。
7、誇大危險。有被迫害的恐懼,不知不覺會誇大危險,自己嚇自己。
8、應該評判。總是用「應該」、「不應該」或「必須」、「不必」等字眼來評判自己。如果沒有做到,就開始焦慮。
9、貼標籤。例如犯了一個錯誤,就定義自己為失敗的人。
10、過度責備。
過度自責或過度責備他人。「沒考上大學,我一輩子都完蛋了!」

★圖片為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