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宇程/標準答案:令台灣人腦死的邪教

▲聽媽媽的話、聽老師的話,是台灣孩子從小被灌輸的學習最高指導方針,卻也讓他們失去自主思考的能力。(圖/達志/示意圖)

文/謝宇程

臉書上某個家長上傳了一張照片,引發將近700則回文討論:一年級的月考試卷上,孩子的「連連看」大題被扣了 5 分,老師用註音寫上原因「沒有用尺」。孩子的答案都是對的,而且考卷上沒有標明要用尺畫線,這樣的情況該扣分嗎?有趣的是,大部分的家長支持老師,還許多人留言:「有事先跟學生說好,就可以扣分。」

我和加拿大籍的教師好友 Craig 討論到這個事件時他哈哈大笑:「這樣的情況真是太典型了。」Craig 也有個孩子在台灣就學,本身當老師的他,也在和台灣的教育環境角力、拔河。台灣是把『聽從老師』放在教育的中心,而不是把『啟發學生』放在教育的中心。學生淪為木偶,這樣的教育耽誤了學生一輩子,也害了整個社會。Craig 有感而發的對我說。

Craig 年輕時在加拿大讀的是教育專業,主修科技教育,副修英文教育。在加拿大任教幾年後被日本企業延聘,教授高階英語;後來到台灣工作,結了婚就在台灣定居任教,轉眼已16 年。在台灣的這些日子,他曾在學校教過小朋友,也在大公司教過幹部和高階主管,他清楚看見教育現場的風氣,後來怎麼轉化成為職場的思維習慣。

「你知道在國際職場上,台灣人最弱的地方是什麼嗎?其實台灣人勤勞、禮貌、溫和、認真,但卻難以成為頂尖人才,原因就是『被動』。多數台灣人總要有人給他指令,告訴他要做什麼,甚至得一個步驟一個步驟告訴他們怎麼做才是『正確的』,否則,他們就會沒有頭緒、手足無措。」

例如,有一次 Craig 任職的企業有機器壞了,請協力公司派人前來維修。維修人員按照標準程序檢修完成正要離開時,Craig 嘗試操作一下,發現竟然還是壞的。他告訴維修人員,沒想到對方竟大喊冤枉:「我已經按照公司規定的標準程序做了啊!」當 Craig 好不容易說服維修人員承認機器仍是壞的,維修人員只好打電話向總部請示,接著便呆坐著等結果,Craig覺得莫名其妙問他:「你不研究一下機器嗎?不上網找找資料嗎?說不定你可以發現問題的所在!」維修人員白了他一眼回他:「我沒辦法。」

「沒辦法!沒辦法!」Craig 邊說邊激動著,「我在台灣工作時,一次又一次,在許多地方,無論是學校、政府、企業,甚至是高階主管到資淺員工,當他們遇到瓶頸、困難,或情勢不明時,都會兩手一攤的說:『沒辦法!』我都替他們汗顏。在歐美,一個專業人士是不該隨便說這樣的話。因為專業,意味著能用自己的能力找到新方法,絕不向『沒辦法』妥協。而『沒辦法』,卻在台灣像口頭禪一樣,許多人竟能若無其事的說出來,用來合理化他們無行動、無作為。

而這個「沒辦法文化」,Craig 認為正是在學校裡、在老師與學生相處互動過程中,在考試與評分、在作業與訂正,在聽課和筆記之中一點一滴養成的,到最後深不可摧,讓每個人像木偶一樣。

▲西方孩子從小就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然台灣孩子卻奉課本所寫、老師所說為圭臬。(圖/達志/示意圖)

「西方這一百年的教育,強調培養學生的自主性;東方多數國家的教育,卻強調培養學生的服從性,也就是不要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見。」Craig 發現,目前台灣教育的主流,還是東方式的傳統思維:「同學們,課本和老師就是真理的來源,不要質疑!你只要上課認真聽,服從我們所教的一切內容、所給的一切指示,你就是好學生,以後就能成功。」
「課本」、「老師」、「考試」三位一體構成「正確答案」,乃是台灣「傳統教育思維」核心。在「傳統教育」模式之中,學生唯一的地位,就是俯拜在「正確答案」之前,拋棄自己的思考能力、自主能力,成為習慣被控制、聽命令的木偶。

首先,傳統教育思維中,課本有寫的,一定是正確答案,不由分說,學生不能質疑、老師不能抵抗。課本沒有寫的,就由學校老師規範,學生必要服從 ,例如:考卷上畫線要用尺、答案下方要畫線,甚至包括被安排在哪個座位。而學生對課本、老師的服從程度,則是由考試來檢測:高服從性的學生,可以高比例的寫出老師與課本公認的「正確答案」、得到高分,也就得到讚賞和獎勵;反之,就會在分數和排名上被懲罰和羞辱(現在多是心理上的,比過去可能挨打好多了)。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學習服從」,Craig 看見許多號稱從台灣優秀大學、研究所畢業的優秀學生,沒有見解、不敢/不會質疑,提不出從自己內心產生的主見。任何事,聽老闆的、聽資深同事的、聽「大家怎麼說」,卻無法自己分辨、構思、判斷,甚至對自己的工作、人生、方向和目標沒有想法。也就是在這樣的風氣之下,產生了「老闆至上」的職場文化,以及「媽寶」之流的家庭現象。

「那麼,你在加拿大教書時,上課方式又有什麼不同呢?」我問 Craig。「例如,我在加拿大很喜歡的一門課,就是用木工課(Carpentry)結合數學、物理、設計、美術、生物、商業的一門綜合性課程。」Craig 的回答,超乎我的想像。原來,Craig 不只是一個教師,他還是個專業木工 (Master Carpenter),在加拿大,這是一個被肯定的專業地位。而他在學校主持的木工課,不但不被認為是「廢課」,還是各科老師合作的首選。

Craig 的木工課,會帶同學到社區中較貧困的人家,分組認領待維修、待製作的專案。例如,某個家庭需要一座花架,於是這成為某組學生的「作業」: 他們要和住戶溝通需求,這是設計的部分;做出造型外觀,這是美術的部分;要做力學分析,什麼樣的結構可以用較少木材做出最大支撐,釘子又該釘哪裡等,這是物理的部分;選用木材,但各種木材的硬度、耐蟲耐潮度不一如何挑選?這是生物的部分;量測角度、計算分力及力矩、計算不同材質,以及設計要用的費心,這些才是數學。

在這樣的專案過程中,學習才能真正活起來,學生才可以真正「擁有」他的知識與技能。這裡沒有正確答案,因為設計的方式有千萬種,但是這也不是隨隨便便怎樣都行,要有明確的預算限制,也要符合屋主對花架的功能與外觀的期待。教師不負責給「正確答案」,而是和學生一起思索討論:是否某種木材要比另一種好?他們的架構有沒有什麼弱點?

▲讓孩子從實作中思考,從思考中找尋答案,才是啟發創造力的最好方法。(圖/孫曜樟翻攝/示意圖)

「課本上有原理和原則,而老師有比較多的經驗,但我們都不能告訴你正確答案,我們都不能為你做決定,是非對錯非常複雜,如果認真和用心構想,你的想法可能比老師們原有的想法更好。」Craig 常常這樣告訴學生:「所以,你要找到自己的方法,你要提出你的規畫和方案,然後,你要實際親自做,去解決問題。」

若要終止「木偶製造」式的教育,我們就要讓「課本」、「老師」、「考試」走下神壇,把「正確答案」讓位給思考與實作。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謝宇程,專欄作家,以上言論不代表公司立場。88 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