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夢等3年! 香港學生設計實驗隨神舟十一登上太空

▲香港學生設計的實驗,隨著神舟十一號發射登上太空。(圖/翻攝香港《文匯網》)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3年前一批香港學生對名為「神舟十號在太空中」的科學課產生憧憬,夢想有朝一日能夠擁抱空夢,3年後,他們設計的3個實驗,從港生團隊設計的70多個實驗脫穎而出,隨著17日的神舟十一號發射進入太空,一圓當年的夢想。

從10月15日開始,同學們進行為期5天的酒泉之旅,除了參觀火箭升空,更期待與航太工程人員進行交流,瞭解中國航太事業的發展。在他們出發之前,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全媒體新聞中心,採訪得獎的學生團隊與指導老師,同學們分享了實驗從設計到得獎的心路歷程,並且祝福神舟十一號順利發射,被問到對「神舟十一號」最想說的話,參與的勞莉欣同學說:「好開心,終於要上天啦!」。

根據香港《文匯報》報導,同學們設計的實驗,包括在太空中製造仿生薄膜、養蠶吐絲、觀察雙擺運動等等,榮獲由香港政府民政事務局和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主辦的「香港中學生太空搭載實驗方案設計比賽」的冠亞季軍,實驗內容如下:

實驗一:以水拉膜 合成皮膚

冠軍作品「水膜實驗」由順德聯誼總會翁祐中學的5名中六學生設計,同學們受到「神舟十號」的航太員王亞平在太空中拉出水膜的啟發,推斷飽和鹽水在太空中亦可成膜。幾位學生都對材料化學非常有興趣,2014年得知有比賽立即聚在一起構思實驗,通過浸泡飽和鹽水和聚合物聚乙烯醇(PVA)顆粒溶液的鐵絲圈,拉出兩張膜,用推進裝置讓鐵圈重疊,使溶液發生雙轉化過程,形成透氣但不透水的薄膜。

▲「水膜實驗」設計者區鈞堯、蔡欣澄、勞莉欣、陳翠珊及何奕龍。(圖/翻攝香港《文匯網》)

▲在太空中水可以拉成膜。(圖/翻攝央視)

實驗二:太空蠶絲 更粗更韌

亞軍「太空養蠶」出自香港基督教宣道會宣基中學學生之手,設計者之一的梁芷韻說:「我們估計在失重情況下產生的蠶絲會比較粗,韌性較強,可應用於不同範疇,包括製作航太服。」養蠶裝置經過多番改良,以減低蠶蟲在太空中死亡的機會,預計蠶寶寶升空8天後開始吐絲結繭。

▲「太空養蠶」實驗設計者黃采妍、王嘉寶、梁芷韻、鄧梓儀。(圖/翻攝香港《文匯網》)

實驗三:無重雙擺 設計機械

季軍「雙擺實驗」的設計者保良局羅氏基金中學的同學們,希望實驗登上太空之後,能夠觀察到雙擺在微重力狀態下的運動情況,與在地球上的運動情況進行對比,推論出引力是否導致「混沌」運動的因素。學生侯柏全介紹,實驗結果可運用在設計機械臂,也能為太空儀器修補工序提供技術支援。

▲「雙擺實驗」設計者施博禮、馬梓喬、何朗峯、侯柏全與指導老師黃洋(中) 。(圖/翻攝《新華社》)

3組實驗都獲得專家一致好評,認為具有可行、安全、變化明顯、啟發性強的4大優點。入選之後,北京的專家和幾組同學保持聯絡,在最大化保留原方案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實驗。對此,設計「水膜實驗」的勞莉欣同學說:「專家保留了實驗的90%,沒想到靠我們幾個中學生設計的裝置可以衝出地球,並且被擺放在太空艙的中心最安全、震動最小的位置—太空人的座椅下面。令我們感到科學基於平時的觀察,離自己並不遙遠。」至於指導「雙擺實驗」的老師黃洋說:「以前覺得蘇聯、美國才可以實現火箭發射,今時今日中國靠自己的力量成就火箭升空,並帶自己國家的學生設計的實驗上天,令我覺得是很難得、很榮幸的一件事。」

▼大陸神舟11號於17日升空,太空人景海鵬、陳冬挑戰駐留33天。(圖/東方IC)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