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五大心結 學習如何擁抱你的同志小孩

僅管社會風氣逐漸開放,仍有許多父母無法接受子女是同志,希望能把他們變回來。(圖/記者賴映秀攝)

《彩虹父親節》

文/蔡百蕙

距離《親愛的爸媽,我是同志》的出版,已近13年,這第一本台灣本土同志家庭的真情記錄,證明了孽子並不一定就是同志的宿命,時至今日,台灣父母是否更能敞開心胸接納同志子女了?「同志諮詢熱線」教育推廣部主任許欣瑞表示,「以前的父母連談都不談,現在比較願意求助了,但接受同志還不是全面性的。」

以《親愛的爸媽,我是同志》的出版為契機,「同志諮詢熱線」開啟一連串針對有同志子女父母的服務,陪伴多位試圖理解同志世界的父母,這一群逐漸改變,張開雙臂接納孩子是同志的父母,讓「熱線」看到了進一步擴展服務的機會。

許欣瑞指出,演講或聚會的分享,遠不及電話來得方便,面對出櫃的子女,許多父母需要精神上的陪伴和理解,於是,詢問了一些長期與「熱線」密切聯繫的爸爸媽媽,「願不願意把同樣的精神延伸到電話上?」同志父母諮詢的熱線服務就此展開。

「同樣身為父母,連結的力量更強,都走過半夜爬起來哭的經過,才有同理心。」許欣瑞說。

而根據熱線長期服務有同志子女父母的經驗,許欣瑞表示,多數的擔心主要有以下五點:

一 有沒有改變的可能?可以變回異性戀?
二 自責。是不是自己的錯?有哪裡做得不好、不對?
三 擔心孩子染上性病,主要是愛滋病(AIDS)。
四 孩子的未來怎麼辦?老了沒伴?沒人照顧?
五 在親戚面前怎麼解釋?怎麼跟別人交代?

許欣瑞強調,尤其第一和第二項擔心是折磨和困擾有同志子母父母的最大因素,而無論何種狀況,「這些父母的情緒需要有出口,」提供他們陪伴和支持,就是熱線服務最大的作用。

如今擔任同志父母諮詢專線志工曾媽媽,也曾無法接受女兒出櫃。上圖為曾媽媽接線後,提供對話反饋記錄。(圖/記者蔡百蕙攝)

60歲的接線志工曾媽媽,就幾乎遭遇過上述所有的狀況,10年前女兒對她出櫃,坦承有女朋友時,她立刻飆淚,之後長達半年的時間,白天和晚上只要想到女兒,都忍不住眼淚直流;因為想不通、無法理解,還自己跑去看心理醫生;也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懷孕時哪裡做錯了?還是太順著女兒了,沒教好?

「以前聽過同志2個字,就覺得跟我沒關係。」

而曾經因為在看電視時出現同志的新聞,老公立刻指著說:「很噁心」,讓曾媽媽也擔心老公無法接受,一直隱瞞著,幾年後才鼓起勇氣不經意地試探,「知道女兒的事?」豈料老公卻回道:「早就知道了。」

娘家親戚的反應也同樣地出乎曾媽媽的意料之外。

她先是對2個姊妹坦承女兒的性傾向,沒多久,幾乎所有的親戚都知道後,沒想到大家的態度都意外地開放。有一次外甥結婚時,還提醒她女兒記得攜伴參加,於是婚禮當天,她女兒開心地穿著西裝,攜帶女伴出席,曾媽媽說:「她很high,更能夠做自己了!」

回想起來,曾媽媽有些後悔地說道,其實一開始的擔心都是源於自己預設立場,「女兒喜歡誰是她自己的事,想太多了反而放不開。」

曾媽媽認為,10年過去,現在為同志父母諮詢專線接線,聽那些仍無法接受、或者想改變同志子女的父母傾訴,自己仍然有收穫,「走過了那段崎嶇的過程,發現我的家庭比他們幸福。」

要不要找回幸福、能不能放下執念,往往就在一念之間。

台灣同志的平權之路穩健地前進之中。(圖/台灣同志遊行聯盟提供)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