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武忠/這樣的台灣也敢稱海洋國家

▲台灣號稱海洋國家,但周邊海域卻完全無法看這樣的珊瑚礁美景。(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文/李武忠

受到極端氣候影響,這些日子國內氣溫屢屢飆高且午後常常出現雷陣雨,導致溪水暴漲,接二連三發生國人到海(溪)邊戲水因不黯水性溺斃的憾事,再度暴露出國人普遍缺乏親海(水)知識與自救技能。

臺灣每年溺斃人數高達八百多人,有近半數民眾不會游泳(紐西蘭民眾會游泳的比例接近百分之百),對政府宣稱台灣是一個海洋國家是一大諷刺。為免再添亡魂,政府必須拿出有效的防範措施,不能只是靠立警告牌了事。

不同於其他海洋國家,國人普遍拒海與懼海,政府也長期漠視海洋環境,許多國家(如澳洲、巴西等)給外人的印象是陽光、沙灘與比基尼,台灣海岸多數呈現的是水泥消波塊與嚴禁游泳垂釣的警示牌,不僅將美麗的天然海岸風景破壞殆盡,也阻隔了民眾與大海的距離。

港口邊四目所見不是美麗的海景,而是販賣海鮮的商販和餐飲部,民眾對海鮮美食的興致遠高於對海洋的體驗;試問國人每年有多少時間親近海洋或從事海洋休閒活動?聯合國「二十一世紀議程」即明確宣示,海洋環境為人類永續發展最珍貴資產,我們坐擁寶山卻不知珍惜白白浪費了上天給予那麼珍貴的海洋寶藏。

遺憾的是每次談到海洋議題,相關人士關心的焦點總擺在成立海洋專責機構以及其位階高低,以此來檢驗政府是否對海洋的重視,卻無視於國人因長期缺乏海洋知識和技能,所造成對海洋的無名恐懼和怯步。

儘管學者再三呼籲海洋教育須從小扎根,但是比較同屬四面環海的台日,台灣中、小學相關海洋概念課程比例不到5%且缺乏專業的教材和師資,日本中小學教科書相關海洋內容則超20%,相差甚遠。

而台灣民眾對海洋活動也侷限在海邊遊憩、參訪海洋博物館、水族館、品嘗美味海鮮等,這個根本性問題若無法克服,新政府高談闊論重視海洋,開發海洋同樣只是選舉口號,畢竟沒有親海的民眾又怎會成為海洋國家?

由於缺乏「海洋文化」的素養與視野,讓我們的政府官員習慣用經濟數值來看待海洋,也才會積極在各縣市推動各種海鮮觀光季如黑鮪魚文化觀光季、鎖管季、虱想起、石斑魚文化季、鰻魚季等等,美其名是推廣海洋文化觀光,但實際行銷的還是海鮮美食。

綠島周邊海域的珍貴魚類龍王鯛,曾被不肖民宿業者宰殺,令人心痛。(圖/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博士提供)

這些活動對於增加國人海洋魚類資源保育、海洋生態環境維護等沒有實質幫助,反而為了滿足市場需求造成我國漁民違法大量捕殺瀕危魚種(如近日綠島龍王鯛、澎湖海龜、後壁點帶石斑遭支解等),遭致國際海洋保育團體的嚴厲批評,也引來歐盟委員會對台灣遠洋漁業舉黃旗警告,給台灣海洋保育帶來負面形象。

新政府若不能從根本教育著手讓國人了解海洋對我們生存的重要性,願意放棄口腹之慾拒食魚翅、魩仔魚、穿山甲等食物,嚴格管制破壞海洋環境的不法行為並教導民眾有關海上及親水活動安全防護知識,政策鼓勵民眾親海愛海,逐步建構與海洋的連結與深厚情感,台灣將無法從鎖國轉為開放,從海島國家轉為海洋國家,又如何在新的海洋時代中找到出口?

為了海洋永續發展是到了全面檢討台灣海洋政策、法規、教育、人事的時候了,別又是口號治國!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士,經濟系教授,本文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