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家興/台灣應該學習的「瑞士精神」

▲瑞士的公民投票,示範了人民作主的瑞士精神。(圖/翻攝自瑞士國家旅遊局官網)

文/葉家興

有不少意見領袖認為瑞士是台灣發展的模範,倡議將台灣建設為「東方瑞士」。但理想很崇高,現實卻很殘酷。瑞士在本月初的一場公民投票,為台灣示範了真正的瑞士精神:人民作主的負責任民主。

6月5日,瑞士舉辦的公民投票「無條件基本收入」(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的修憲動議,遭選民以77%的壓倒性票數否決「無條件基本收入」建議要求讓每一位瑞士公民每月無條件地得到2500瑞士法朗(約新台幣84,000元),連兒童也有625瑞士法朗。

提出公投的「瑞士基本收入」陣營認為,21世紀的工作已經高度自動化,機械人與軟體將逐步取代人手職位,就業需求逐漸將低,故必須為市民提供最低收入保障,以解決即將面臨的高失業率。他們強調,基本工資並不意味着不勞而獲,而是鼓勵更多人從事創造性和社會性的工作。他們認為:「在瑞士,超過50%的工種都未獲支付薪酬,包括看護的工作、在家庭裏的工作,以至在不同社區裏的工作。有了基本收入,這些工種就能得到更多物質報酬。」

基本收入的概念源於十八世紀的政治思想家潘恩(Thomas Paine),而在1960年代的美國獲得更多倡議者支持,包括著名的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恩。1968年當選的美國總統尼克森更提出了家庭資助計畫(Family Assistance Plan),打算向無工資收入的家庭每年發放1,600美元的補助金,但議案闖過了眾議院,卻因參議院的杯葛而不了了之。

雖然基本收入的構思沒能全美國實現,但阿拉斯加州的基本收入政策成果,仍證明了此概念的可行性。阿拉斯加州自1982年起已透過使用開採石油所得來的利潤,向每位居民發放基本收入。而如今美國50州當中,阿拉斯加是貧富不均程度最小的一州。

然而,瑞士並沒有這種上天賞賜的天然資源。瑞士著稱的「工匠精神」是辛勤認真的工作態度所換來的。「無條件基本收入」的公民提案在瑞士遭到左右派陣營的共同反對,雖然反對的理由大不相同。

▲瑞士擁有許多珍貴的歷史建築。(圖/翻攝自瑞士國家旅遊局官網)

右派認為,無條件基本收入是馬克思主義的空想,不僅會創造高昂的福利開支,國家生產力也可能因為大量離職潮下滑。更糟的是,一旦公投通過,數以億計的人將湧入瑞士。

但左派陣營又為何反對呢?原來這種無差別的全民「發薪」缺乏財富重分配的含意。公投提案將以「無條件基本收入」取代現有的各種社會福利,許多社會保險及其他社會救助計畫都會被取消,這與左派的理想國相去甚遠。

瑞士左、右兩派都反對,還有一點共同的理由,就是該方案的不可持續。「無條件基本收入」所需經費每年超過2,000億瑞士法朗,而目前瑞士一年的財政預算才600多億。不足的錢從何處來?向下一代舉債,發錢給這一代?這種「世代掠奪」讓多數有責任感的瑞士人無法接受。

除了這次公投「自肥」獲得不足1/4的支持率,瑞士人民還在幾年之內多次展現負責民主的態度。2012年,瑞士民眾以大比數否決了帶薪假期由4週增到至少6週的公投議案2014年,瑞士民眾又以大比數否決了將最低薪資提高到每月4,000瑞士法朗的公投提案。難道瑞士人除了不想爽領薪水,還不想加薪,不想放假?

在台灣,政客開支票換選票、社會福利大方加碼,各種利益團體爭取各種私利、既得利益者鑽制度的漏洞牟利、社運團體走上街頭爭取自身權益,連政府升格公務員職等免費提升、高級將領不斷晉升、終審法院法官不斷擴增,我們都看到政府財政吃緊,但各方人馬緊吃的醜露面目。自私自利不能說有錯,但這些行徑是否透支台灣的競爭力?是否掠奪下一代的幸福感?

人性都有怠惰的一面,但瑞士以集體理性否決了個體惰性。從大局著眼,不為私利所惑,這才是值得台灣學習的瑞士精神。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88論壇粉絲團按個讚!

●作者葉家興,在香港吐露港灣生活與任教的台灣客家人,出生在《冬冬的假期》電影裡的小鎮苗栗銅鑼,台大電機系學士、經濟所碩士、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精算、風險管理與保險博士。1996年離台前在金門太武山麓服役兩年。譯有《經濟學與社會的對話》、《世代風暴》、《助人為獲利之本》、《當經濟指標統治我們》等。著有《理財與保險--迷思與反思》、《陸生元年》、《未來事件交易簿》。以上為個人言論,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