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偉航/藍營剩下的只有嘴砲:不會選又不敢衝

▲洪秀柱帶領國民黨,邁向新的格局。(圖/記者周宸亘攝)

文/周偉航

民進黨全面執政後的第一週,翻轉了不少國民黨之前的政策。藍營人士當然大表不滿,在行政院對太陽花部份官司撤告後,也表明要衝立院,甚至直衝總統府。看起來好像氣勢十足,不過綠軍根本懶得理。為什麼?

因為大家都知道,國民黨現在中了嘴砲病毒,無法自拔了。真要衝立院,就會像太陽花那樣,直接突襲。不敢衝,要走體制內道路,就也會把戰鬥機器整理好,現在就開始認真選。

但藍營沒有衝的能力,也沒有選的機器,只有嘴砲的聲量。這樣誰會怕你?人人當然都只會回嗆:「講這麼多,現在就衝啊!快去!」

在解嚴後的早期,國民黨還沒有這麼「嘴」。當時藍軍通常只有一兩人當主砲,最具代表性的,還是蔡璧煌。他在李登輝時期代表國民黨轟遍天下,也一個人當「神坦」,接盡對手的子彈。

到了陳水扁執政後,政論節目興起,藍營政治人與媒體人大量轉職成為自走嘴砲。他們猛攻陳水扁財務的問題,並自認成功將綠營的整體選情打到崩潰。

不過,扁政府並非這些藍營嘴砲轟垮的。綠營之所以會失去政權,第一是無法控制立院,政策不易施展,第二,當然就是陳水扁自爆,一堆財務爛帳,有正常道德觀的百姓都無法接受。

綠營在2008年大敗,讓這一堆藍營人士覺得自己嘴砲無敵,居於首功,但其實這只是場美麗的誤會。

2013年之後,新媒體興起,言論平台集中於傳統電子媒體的狀況日漸退潮,這些藍營嘴砲被迫進入自由市場,和其他新興的意見領袖競爭,在學養不足的狀況下,當然只有被「虐」的份。

新生代的政治人物的學養和邏輯能力,可輕鬆突顯藍營名嘴的無知、無能與粗鄙,並轉化為個人的政治資本。藍軍名嘴傷不了人,反而幫對手加分,從洪仲丘案、馬王政爭、太陽花、柯文哲熱潮,直到2016年初的選舉,這些藍軍自走砲的實質影響力也就一路萎縮。

▲國民黨需要再找回支持的群眾。(圖/記者周宸亘攝)

現在,他們仍想在朝野易位後,再次以老招出擊,但綠軍在這些年來早已打好預防針,這些藍營名嘴的言論,都被貼上「代表財團」、「代表老人」、「具中國毒素」、「智識不足」,形象已成,也就難以在中間選民的心中翻身。而拿不到中間選民的票,選舉就不會翻盤。

那該怎麼辦?說穿了,要奪回政權,還是要靠政治實務,國民黨就只有兩個選項:走體制內,那下次選舉就要選贏,走體制外,就要成為街頭戰高手,有自己的專業「衝組」。

講到選舉,現在離2018年底地方大選,還有兩年半,如果藍軍能提前整合出六都市長參選人,甚至連議員參選人都早一步搞定,這麼長的經營準備期,加上藍軍豐富的「彈藥」,還是大有可為。

但藍營的「柱」中央成立到現在,實事沒做出一兩件,鬥爭搶位倒是很來勁,看來到2017年中洪秀柱下台前,都會一直空轉。地方上呢,老人滿口說要年輕人接班,但轉身就傳給他兒子;已經少之又少的藍營青年軍,卻以自相殘殺為主要業務。找不到像樣的候選人,說不定高雄還會再次推出「黃三線」呢!若真提名這種人,就算組成「選戰機器」,又有何用?

選舉路線之外,還有第二條路,就是改走街頭路線,建立衝組。

走街頭路線,要有一定組織能力,否則總是萬人按讚,無人到場。反國民黨陣營在洪仲丘案後多次操兵,已有相當經驗,組織和技術至今仍在。但藍軍還有什麼相關機制呢?

近幾年,國民黨的人場,都是用錢堆出來的。最後一次有公民自己出來的藍營場子,大概是倒扁紅衫軍。而現在藍營氣勢大衰,就算是撒錢動員,人也不會多,而且找來的多半是老人,頂多只能坐著。要叫他們當「衝組」去賣命,只怕場子更加難看。

那轉而結合並未被民進黨收編的社運與公民運動?社運和公民運動是要和你講理念的,國民黨整個高層大腦空空,哪有人能講理念?要期待第三勢力與國民黨結合,不如乾脆一點,直接去動員宮廟「阿弟仔」算了。至少阿弟仔的思維能力和國民黨高層比較能「接通」。

總結來講,藍營就只有兩件事能做,不是想辦法下次選贏,就是現在派「衝組」出來。要做到這兩件事,就必須把黨轉變成專業的戰鬥機器,黨主席得彎下腰,放下一切個人恩怨,拜託真正能打的人才加入團隊,並且減少依賴那些嘴砲政客和媒體。

政治機器運轉時,只需要不會講話的螺絲釘,而不是一堆自走砲。偏偏現在國民黨裡頭最多的,就是以嘴砲為專長的人,殘存的實力派政客,則各據地方山頭,互不相臣。

兩個解決方案都不採行,那藍營就只有兩個下場:第一,每天被綠營的新政氣得半死,第二,總被人嘲笑是嘴砲,不會選又不敢衝。那洪秀柱會選擇兩個解決方案,還是一邊碎嘴、一邊走入這兩個結局呢?

洪秀柱的問題一直都不是意識形態,而是能力。她會選什麼,我想大家心裡有數。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88論壇粉絲團按個讚!

●作者周偉航,筆名人渣文本,經營粉絲專頁「特急件小周的人渣文本」,輔仁大學哲學博士,專長為倫理學,曾從事政治公關工作,目前為時論專欄作家。本文不代表公司立場。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