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驗傷空窗期 國研院首創皮下瘀血取像系統

▲李昌鈺。(圖/南華大學提供)

記者蕭玗欣/台北報導

「受害者的外表無明顯外傷、實際卻有皮內出血」,此種難以取證的社會案件中,受害者如何獲得法律所提供之公平正義?國家實驗研究院儀器科技研究中心成功研發「皮下瘀血取像系統」,由國際知名鑑識專家李昌鈺博士見證,針對傷害初期看不見的皮下瘀血,進行完整而全面的辨識,破解外傷初期的驗傷空窗期,未來預期將能廣泛應用於刑事鑑識採證領域。

國研院表示,皮下瘀血對人體而言是一種疾病或物理傷害的表徵,其中最常見的物理傷害為車禍、跌倒或是鈍器撞擊等外力碰撞所造成;皮下瘀血可依傷害等級與區域,分為血管大量破裂之明顯可見瘀血、組織受創體液外滲之不明顯瘀血,以及微血管破裂緩慢凝結之潛藏瘀血;社會案件中最棘手的狀況為,受害者在受到外力傷害後,初至醫院驗傷時,並無明顯外傷與瘀血,卻在一段時間後傷害才逐漸顯現,此段驗傷的空窗期,取證者無法施行罪證判定,是目前傷害檢驗判定的一大技術缺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國研院儀科中心開發出世界首創的「皮下瘀血取像系統」來解決此一問題。若有瘀血發生,皮膚內的血氧濃度將產生變化,利用紅光與紅外光照明,拍攝人體皮膚,再藉由繁複的演算,即可得知皮膚內血氧濃度的分布,此分布直接反映了皮下血液的含氧與缺氧情形,透過此「血氧分布影像」,即可了解皮下傷害的程度與範圍。儀科中心透過此技術,實際觀察人體皮膚受到外力碰撞後、血氧濃度隨著時間的變化,證明此項技術可以有效觀察到前述的驗傷空窗期,成功覓得皮下瘀血傷害取證的最後一塊拼圖。

技術上,國研院儀科中心突破現有血氧濃度檢測僅提供單點資訊之技術瓶頸,領先全球建構出大面積(可達8公分 × 8公分)之皮膚血氧濃度分布取像,其靈敏度與適用性極高,使用者透過色階判讀即可快速了解皮膚內的瘀血狀態。此外,該技術不侷限於皮下瘀血之檢測,亦可檢測離體血液的血氧濃度之衰減變化,來判斷血液的離體時間,可作為傷害時間判定的重要佐證。

「皮下瘀血取像系統」是由儀科中心進行技術研發,合作廠商承奕科技公司進行工程產品之實現。本儀器係延續先前儀科中心與承奕科技公司合作之螢光取像系統成果,該系統已被美國警方採用於犯罪採證。今年度開始,儀科中心並將與國際知名鑑識專家李昌鈺博士合作,探討各式生物跡證的測量,未來預期將能廣泛應用於刑事鑑識採證領域。

▲儀科中心研發的「皮下瘀血取像系統」。(圖/國研院提供)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